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qq水浒传承和qq水浒传承符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qq水浒传承以及qq水浒传承符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为什么《水浒传》里卖梨的郓哥,才是“潘金莲事件”最大的赢家?
  2. 怎样继承历史性艺术
  3. 水浒李俊的后人
  4. 水浒传李俊出海后怎样了,成为一国之主了吗?
  5. 最后谁传播了水浒的历史
  6. 如何画出水浒传108好汉
  7. 《水浒传》梁山,第一任老大是谁?

为什么《水浒传》里卖梨的郓哥,才是“潘金莲事件”最大的赢家?

卖梨的郓哥确实是“潘金莲事件”最大的赢家,但是,他并不是只赢了武松的十几两银子,而是赢得了整个“阳谷县”。怎么回事呢?莫非,郓哥后来做了阳谷县令?

王婆说:潘金莲新年恰好九十三岁

《水浒传》中出现过三个王婆,她们千真万确都是“王的婆”。书中的总王婆隐藏在“引首”故事中,是涉嫌决定北宋皇位传承的杜太后。梁山好汉“杜迁”,说的就是杜太后的金匮之盟迁转了皇位传承世系,因而,《水浒传》中所有的媒婆都是“王婆”。这些王婆都导致了畸形婚姻,违背了“天道循环”伦理。那么,阳谷县的王婆又是如何干预皇位传承的呢?

书中说,潘金莲因为晾衣偶遇西门庆。西门大官人一眼看上了潘金莲,便向武大郎家隔壁茶肆的王婆打听,这是谁家的娘子,今年多大了。王婆告诉西门庆:那娘子戊寅生,属虎的,新年恰好九十三岁。

西门庆没有听懂王婆的话,笑道:“你看这风婆子,只要扯着风脸取笑。”王婆说了疯话,西门庆何尝不是说的疯话?世上只有“疯婆子”,哪来的“风婆子”?

王婆、西门庆这一番对话古里古怪,他们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王婆说的是建文帝登基的事。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也就是农历戊寅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登基。朱允炆生于洪武十年十月,这一年是公元1377年12月5日,农历丁巳年大雪节前夕,朱允炆就是出现在龙虎山上的那条“雪花大蛇”。而那只白额锦毛虎,就是燕顺。燕顺、王英、郑天寿都是“红巾军二代”,暗喻“燕王真天授”。

戊寅年,朱允炆二十一岁。翻过新年,就是建文元年,朱允炆恰好二十二岁(9+10+3)。“潘金莲事件”发生岁末年头,也迎来了“新年”。

西门庆笑王婆是“风婆子”,“疯”少了一个病子边,隐喻王婆装疯。《水浒传》中真有装疯的人,此人便是宋江。宋江江州题反诗装疯,隐喻的是朱棣为躲避削藩而不得不装病装疯。

这两处“疯”隐喻的是同一件事,因为,宋江、王婆都提到了“阎罗大王”、“五道将军”。为何宋江、王婆都提到了这两尊大神,且看我专栏中的解读,此处略去不讲。

宋江被迫装疯,不仅因为题写了反诗,还因为他应了童谶。这道童谶中有“耗国因家木”一句,不单说的是北宋的事,还以“木”字隐藏了朱家王朝木字辈的人,也就是朱棣这一辈人。郓哥为何不卖给西门庆其他水果,专门卖雪梨,也是这个隐喻的进一步强化。

qq水浒传承(qq水浒传承符)

因而,王婆这个媒婆,暗喻的是朱洪武“孙立”。这其中究竟是怎么回事,且看下文分解。

武大说:我屋里又不养鹅鸭

郓哥在阳谷县卖梨,时常与卖炊饼的武大郎混在一起,时不常地得几个炊饼吃。炊饼,大概与刘伯温的《烧饼歌》有关吧。

这一天,郓哥撞见了潘金莲与西门庆偷情,大闹了王婆的茶肆。这一段故事中,王婆与郓哥对骂隐喻极深。因为这段故事我将在新专栏中讲述,此处就不剧透了。

郓哥是个十五六岁的小厮,靠卖时鲜水果养活老爹。西门大官人见他可怜,便时常馈发他盘缠。郓哥这天又去找西门庆卖雪梨,便知道了潘金莲的奸情。此时,郓哥顾不得西门庆的好处,又去给武大郎报信。

郓哥在街上找到了武大郎,先敲了武大叔几个炊饼、一顿酒肉。郓哥因为“潘金莲事件”吃了两头好处,当然是最大的受益者了。

敲武大郎竹杠之前,郓哥说要跟武大叔借麦稃。武大郎答道:我屋里又不养鹅鸭,那里有这麦稃?

从武大郎的回话中,郓哥应当借的是“麦麸”。但此处为何写成“麦桴”呢?桴,指的是房屋的次栋,也就是第二栋。“桴”有木字边,又是二栋,当然指的是朱棣这一辈人了。

郓哥的话,大概是武大郎听岔了,所以,反怼了一句我屋里又不养鹅鸭,哪来的麦桴。

武大郎的这句话,其实是隐藏了徐达之死。徐达因为征伐北元,留在了北平燕王府。后来,背疽发作,在北平养病。看看病情好转,却被朱元璋召回南京。回京之后不久,徐达反倒因背疽病发而死。史家怀疑,徐达是因为吃了朱元璋御赐的鹅或者河鸭,导致背疽毒发身亡。

其实,施耐庵认为,徐达是被毒死的。因而,武大郎之死,隐伏着徐达之死。这段隐喻历史,也曾在施恩给武松送熟鹅中再一次交代。

究竟武大郎之死是如何隐喻徐达之死的,其中的细节又是如何展示历史真实的,我也将在新的专栏中予以呈现。

郓哥的出现,引发了这么多的故事,他究竟是什么人呢?为何在“潘金莲事件”中成为最大的赢家呢?

武松说:小人是此间邻郡清河县人氏

武松景阳冈打虎这段故事,引发了很多争议。其中最大的一处争议,就是武松到底是河北人还是山东人。清河县明明在河北邢台境内,武松为何要绕道到山东阳谷县景阳冈打虎呢?

《水浒传》中,阳谷县是山东郓州治下的一个县。而郓州的历史变迁,在《水浒传》中交代得十分清楚。打祝家庄时,书中说这个庄子在郓州境内。乔郓哥也是出生在郓州,所以,叫做郓哥。郓州,就是后来的东平府。

《宋史·徽宗本纪》中说:宣和元年(1119年)十一月,“升……郓州为东平府”。在这段升州为府记载的前面,还有一句“岚州黄河清”的记载。大概,施耐庵以这段历史记载,写了东平府邻郡的一个县——清河,以“海晏河清”照应开篇故事中的“天下太平”。因而,清河县就是一个虚拟的地名,武松说,他是阳谷县邻郡清河县人氏。这句话在书中出现了三遍,“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施耐庵也会。

那么,清河县为何是“重要的事”呢?因为,阳谷县、景阳冈本来也是虚拟的隐喻地名。

“景阳”二字,在《水浒传》中不只是武松打虎之地,还是宋徽宗早朝之处。书中两次写到“在待漏院中,专等景阳钟响”。而武松打虎这段故事,隐藏的则是南京紫禁城的景阳楼。那么,阳谷县也就不是现实中阳谷县,而是隐写的南京城。

武大郎是从清河县搬到阳谷县的,在紫石街赁屋而居。紫石街,其实是紫金山、石头城的隐写,说的就是南京城。武松在狮子楼斗杀西门庆,而狮子楼就在狮子桥下,这座桥也在南京城内。武大郎赁屋,说明是暂居,朱棣后来真的迁都了。

所以,《水浒传》的作者一定活到了朱棣迁都北京之后。书中还有很多处提到这个历史事件,此处就不多讲了。

景阳冈、阳谷县既然隐写的是南京城,那么,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上文讲到,武大郎之死隐藏着徐达之死。徐达是朱棣的岳父,朱元璋为朱允炆继位铺平道路,屠杀功臣,徐达就是其中之一。这件事与后来建文帝削藩联系在一起,就是朱棣“奉天靖难”的直接原因。

武松杀嫂,其实就是“削藩”。“藩”去掉草字头,就是个“潘”字。施耐庵深谙《测字秘谍》,书中多处以析字法暗藏真事,杀潘巧云也是如此,同样隐喻了建文帝的历史。

建文元年,朱允炆“新年巧好九十三岁”,在黄子澄的建议下,开始削藩。燕王起兵后,朱允炆又派耿炳文前往征讨。耿炳文与黄子澄一样,与朱棣真打,所以,江州赋闲通判黄文炳隐写的就是这两人。后来,黄子澄与黄文炳一样,被朱棣施以寸磔之刑。

耿炳文与朱棣真干,李景隆则做了“李应”。他与谷王朱橞打开了西北门,迎接朱棣进城。李景隆、谷王,其实就是景阳冈、阳谷县另一种隐喻。“三寸丁,谷树皮”,说的也是朱橞,木字辈的谷王。

说了这么多,又与郓哥有何关系呢?他到底得了什么好处?

郓哥说:赚得三五十钱养活老爹

武松得知哥哥之死有冤情,便以银子买郓哥帮忙破案。郓哥以要养活老爹为由,得了武松五两银子,武松破了案。之后,又送给郓哥十五两银子。

在“潘金莲事件”中,潘金莲、西门庆被杀,王婆吃了一剐,武松发配充军,唯独郓哥一人得了好处。

郓哥不仅得了武松哥俩的好处,还经常去找西门庆。发现潘金莲、西门庆奸情时,就是去找西门庆“赚钱”的。那天,郓哥寻了一篮儿雪梨,便满大街找西门庆,说要“赚得三五十钱养活老爹也好”。

三五十,其实就是一十五,这个数字在书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开篇绝句: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

武松的故事中,这个数字出现得最多,景阳冈下喝了十五碗酒、八月十五在张都监家被陷害,十月十五杀了都监府一十五人。此外,王灵官是六月十五生日,史进八月十五大闹史家村,宋江中秋夜杀阎婆惜,朱仝误失小衙内是七月十五前半个月……。

十五是明月之夜,隐喻的就是大明王朝。郓哥找西门庆卖雪梨,但郓哥不只是卖梨的,而是卖时鲜水果的。郓哥寻找西门庆时,是正月十三,雪梨并非时鲜水果,郓哥为何单单卖雪梨给西门庆呢?

雪,即照应雪花大蛇。朱棣是木字辈的皇二代(红巾军二代),“棣”去掉木字边,读音与“梨”相近。而“梨”去掉木字底,读音就是“隶”。

西门庆,意为谷王朱橞、曹国公李景隆打开了西北门,迎接朱棣进城。朱棣进城时,文武百官早已跪在了街道两旁,高呼万岁,可谓登基大典的预演,岂不就是“西门庆”吗?同时,把西门庆写成生药铺老板,则是暗喻徐达是被毒死的。

所以,阳谷郓哥是这个历史事件中穿针引线式的人物。他成为“潘金莲事件”最大的赢家,得了多少好处,也就不言而喻了。

怎样继承历史性艺术

???????第一,在保护中继承历史性艺术。

???????所谓保护,不单指对历史艺术遗物的保护,而是指对整个历史性艺术这种艺术形态的保护。现在兴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比如故宫对《清明上河图》等名画的临摹复制,各地对传统手工艺的再现表演,京剧的音配像工程等等,都是在保护中继承历史性艺术。

???????保护中的继承活动,需要当今有识之士有组织地去考察、追踪、挖掘历史性艺术。对濒临失传的历史性艺术更要有一种抢救性的保护,需要有国家和地方上的支持才能实现。

???????第二,在发展中继承历史性艺术。

???????发展中继承,就是要把历史性艺术随时代重组到新的舞台上。中国书法在唐代因此发生了一次蜕变。不仅在楷书上众派纷呈,达到高峰,在草书上也形成了鼎盛的局面。其功劳就在于对古笔法的追求和实践。代表人物中的颜真卿、张旭、怀素都留下了重视古法的佳话。

???????发展中继承,不能偏离了方向。中国画作为一门历史性艺术,本来内容丰富,门类齐全,重彩淡色水墨共存,工笔写意白描并重。而当今画坛独宠写意,还简单地与印象派、荒诞派、抽象派之类的外来元素嫁接,逐渐脱离了中国画“以形写神”的绘画传统,殊不知这是与其历史性艺术分道扬镳。

???????第三,在研究中继承历史性艺术。

???????每一门历史性艺术,其中必有核心要领相传,只有得到这个“核心技术”,才能把此门艺术继承下去。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中国书法,可称是历史性艺术。苏东坡说“颜柳氏没,笔法衰绝”,这就是因为后人没有研究其“核心技术”所致。可喜的是,近年来有很多书法家,开始了对晋唐笔法的研究,把研究目标定位在“追寻失落的古法”。

???????又比如京剧艺术,近年来就是在艺术家们对前人作品的研究中,向前进了一步。在研究核心技艺的前提下,对京剧唱腔念白、动作技艺各方面进行探索,使之更优美,更高雅,更有难度。我个人认为,有些当代名家已经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先辈祖师,这就是对历史性艺术的最好继承。我相信,这种继承也是先辈们所愿意看到的。

???????

水浒李俊的后人

据《水浒后传》描述,李俊绰号混江龙,原为扬子江艄公,兼贩私盐,是揭阳岭一霸。后参与营救宋江,大闹江州,是白龙庙二十九英雄之一。

随宋江平定方腊后,谢绝宋廷封赏,带领手下弟兄去了暹罗(今泰国)。后来暹罗国发生内乱,国王被杀,李俊带着兄弟们给国王报仇,战事平息后,李俊被推举成国王,后来李俊生下一个儿子叫李登,暹罗国的基业传承了几代人,到了南宋灭亡时,李俊建立的心暹罗国朝廷灭亡。

水浒传李俊出海后怎样了,成为一国之主了吗?

李俊隐居于太湖后,因不堪贪官、渔霸压迫,与梁山昔日兄弟扬帆出海,先是占据暹罗国附属清水澳,休养生息,后又攻占金鳌岛,并自称征东大元帅。后来,暹罗国发生内乱,暹罗国国主驾崩,又无世子,李俊兴兵报仇,戡平内乱,被拥戴为暹罗国主。

却说那混江龙李俊本是浔阳江上的渔户,不通文墨,征方腊回来后,不愿为官,与童威、童猛弟兄一起居住于水泊,终日饮酒作乐,快活非凡。

李俊觉得,在这水庄居住,虽然僻静,终是地面潮湿,胸襟不畅,寻个高爽的地方,建造房屋,才是长久之计,于是,众人买下湖边一平阳之地,盖起一二十间前堂后厦,择日搬进新房,置办酒席,款待乡邻,尽皆欢喜。李俊又与众兄弟商量,打造四只大渔船,租给渔户经营,打鱼吃息。

乡宦丁自燮,进士出身,曾拜蔡京门下,为人奸狡贪财,丁忧在家,与新任太守吕志球,臭味相投,一同营私舞弊,共同贪赃枉法。

丁自燮想在渔船上寻些油水,颁下告示,说湖面乃是官府放生湖,不许渔民捕鱼,如有违抗,送官究治。自此,偌大的一个太湖竟成了丁自燮家的鱼池。

消息传开,李俊不平,于是与七个兄弟上了大船,来到湖边,对丁自燮守港的小船一起动手,小船抵挡不住,翻了三只,十来人落水。

丁自燮和那吕志球商量,李俊乃多年盗首,必多金银珠宝,如能抓住,省得零星去取。于是定下计策,要让李俊上钩。

元宵佳节,城内放花灯,与民同乐,十分繁盛,李俊与众兄弟随乡村男女老幼一哄入城。看了许久,李俊等人转到一座酒楼,开始吃喝。忽然,三五十个公差手拿短棒,蜂拥上楼,只有李俊一人措手不及,被绳索绑住,押进监牢。

童威等人溜出城去,派人打探虚实,谁知那吕志球竟要三千两纹银才肯放人。众兄弟翻箱倒柜,才凑够二千两,童威无奈,只好重操旧业,开始做那没本钱的买卖,不想竟遇到了回乡省亲的铁叫子乐和。

乐和听及前因后果,气愤至极,沉思一会,想出了一条妙计。第二日,乐和请花荣之子花逢春扮作建康府王宣慰的弟弟,自己充做虞侯,其余兄弟扮作家丁、随从,各藏兵器,雇一乘大轿,花逢春华服坐上,往吕太守而来。

乐和手执双红全帖,叫门上听事说话,吕太守知道,连忙出来见礼送座。吕太守看那花逢春丰姿俊雅,粉雕玉琢,礼数优闲,一看便是那贵胄子弟。

花逢春称自己随母去天竺进香,乘船路过此地,听闻吕太守乃是名公之裔,斗山文望,于是特备薄礼,前来拜谒。一番客气话,说的吕太守心花怒放,一定要回拜太夫人。

花逢春起身告辞,吕太守送出府门,执意要到码头拜访太夫人。吕太守携着花逢春的手,登上船来,不想童威兄弟捱到太守身边,将其领口封住,拔出短刀,明晃晃的驾在他的脖颈之上。

太守吓得魂消胆丧,战战兢兢,乐和叫其交出李俊,太守为了保命,不敢不从。半顿饭功夫,李俊送到。乐和叫吕太守拿出纹银三千,来补偿兄弟,太守应允,随从快到府上,尽数拿来。

乐和觉得不能便宜丁自燮,于是自己扮做衙役,兄弟们扮做随从,让太守带大家前往丁自燮府上。这日正是丁自燮生日,宾客满堂,丁自燮见太守来拜寿,忙迎入厅堂,揖拜坐下,哪知李俊就在身后,忽然上前扭住,丁自燮顿时吓的魂不附体。乐和要他答应三件事,方能饶他不死。丁自燮自是依他。

其一,丁自燮需代百姓缴纳当年全郡税粮,书吏书写,太守用印签押,颁布告示,各处张挂。其二,将从居民佃户收刮来的三千多斗米谷分还给他们,其三,以后不准霸占太湖。二人一一承诺,磕头道谢。

回到李俊庄上,李俊惋惜没杀丁自燮,乐和说那种人最为贪财,把他东西分光,胜如将他千刀万剐。

乐和转瞬想到,丁自燮和吕志球吃此大亏,必定报复,中原难有容身之地,不如远走海外。此举正中李俊之意,海中多有荒岛,而且兄弟们又多识水性,出海而去,也省下受那班小人之气。众人齐声赞同。

说走就走,众人将四条大船装满,烧了庄子,杨帆出海。行了数日,来到暹罗国界内的清水澳,李俊等人上岸观看,但见山峦环绕,林木畅茂,中间广有田地,居民零星散住,简直别有世界。

众人问得当地居民,得知此岛无人管辖,只是最近金鳌岛岛主沙龙,常来骚扰,因其暴虐不仁,贪婪无厌,当地居民已是忍无可忍。

李俊与众人商议,选高敞地面,筑成石基,搭起营房,安顿家眷,招集强壮岛民,造起战船,建立旗号,日日操练兵士,不消半年已有两千余人。

这日,忽听远处炮声连连,李俊命令四面埋伏,自己披了衣甲同花逢春、乐和领兵一千,到澳边把守。

只见五只大船靠拢岸口,那金鳌岛岛主沙龙,例卷赤须,黄毛遍体,手持大斧扑将而来。李俊挺枪迎敌,斗了十来回合,不分胜负。正在这时,花逢春弯弓一箭射中沙龙右肩,扑倒在地,蛮兵救起,回身就走。

众人挺枪追去,四面伏兵接应,砍杀了二百多蛮兵,抢了三只海船,沙龙乘剩下的二只海船,狼狈逃回。大家乘沙龙喘息不定,箭疮未愈,领兵杀向金鳌岛。

不消半日,到了金鳌岛,李俊催众人上前,子母炮齐发,箭如飞蝗射去,岛上房子本竹笆居多,一时间火光冲天,城内人声鼎沸。沙龙见城里火起,心慌不已,蛮兵也是四处逃窜。

李俊等人先跳上岸,沙龙因有箭疮,拿不起大斧,回身就走,李俊一枪搠倒,童威割下他首级,蛮兵随即投降。

众人来到沙龙宫内,但见金银珠宝不计其数,仓内米谷如山,战马百匹,牛羊成群。李俊大喜,当下大摆筵席庆贺。

次日,李俊自称征东大元帅,用大宋宣和年号,出榜安抚居民。众好汉也各司其职,乐和专管钱粮,商量军务,童威兄弟把守隘口,操练士兵。

暹罗国国主马赛真,乃是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承国统已历三世了,为人宽仁柔懦。马赛真得知金鳌岛被宋军攻占,又杀了沙龙,大吃一惊,于是命丞相共涛与将军吞珪率兵三千,杀奔金鳌岛而来。

船到岛边,乐和看出将军面有骄色,兵无纪律,心中便生出一计。这时,共涛催兵杀将过来,李俊挺枪接住,厮杀一会,李俊假装不敌,传令将船退至外洋。共涛大喜,急令兵船开进隘口,靠近城边,开始攻城。

岂料,城墙光滑,蛮兵那里能爬的上去?忽然城上火箭齐发,蛮兵死伤无数,接着炮声震天,李俊从外边杀进,内外夹击,蛮兵进退无计,上岸被砍死,入水则淹死,吞珪被枪戳进海中,因其身穿着铁甲而沉到海底,只剩共涛独自逃走。

共涛逃回禀告吞珪已死,全军覆没,正在惊恐之时,又闻李俊兵临城下,因各岛援兵不到,无人敢领兵出战。马赛真忧愁不已,于是与王妃商议,欲开门纳款,以此来保全性命。

那王妃姓萧,原是东京人氏,后全家被奸臣陷害,逃到暹罗。萧氏嫁与马赛真为妻后,生下一儿一女,儿子尚小,女儿名叫玉芝,父母爱如珍宝。

萧妃与玉芝听闻国主要开门投降,决意要上城墙看上一看,或许有退敌之计。二人上得城墙,向下望去,但见旗帜鲜明,兵强马壮,众将士个个如天神一般,威风凛凛。

尤其一少年将官,银甲锦袍,面如傅粉,唇若涂朱,手执方天画戟,胯下金鞍紫骝马,萧妃与公主一时间竟看呆了。

回到宫中,萧妃对国主说那少年将官,仪容俊雅,武艺超群,若未完姻,可招为驸马,一则可保全疆土,二则完了孩儿终身大事,这样不动干戈,便可退兵,岂非两全其美。

国主欢喜,急命内待传话李俊,有话亲自面议。乐和自告奋勇,选十名彪形大汉,昂然而入。来到殿前,国主相迎,讲过礼节,分宾主坐定,茶罢开谈。

国主自言暹罗国僻处海外,并不得罪天朝,不知为何来此远涉?乐和答到,大宋内外一统,历世已久,暹罗国不肯朝贡,故而才率兵特来问罪。

国主说自己生性仁慈,不忍害民,如今两军对垒,厮杀起来,总有死伤,可否想个两全之策?公主玉芝,一心要招中华士人为婿,刚才城上,见一少年将军轩昂英俊,气度不凡,愿招驸马,两军息战,自此暹罗国甘做藩臣。

乐和知道所说为花荣之子花逢春,于是便说自己要回去禀报大元帅,再作答复,于是告辞出城。大家商议一番,觉得利多害少,于是应允了和亲之事,随即双方说定,选定了良辰吉日。

那玉芝公主本就说的一口京话,而且天姿国色,聪慧幽闲,善通文墨,二人成婚后,夫妻琴瑟和鸣,如胶似漆,驸马也是极尽半子之礼,国主、王妃更是欢喜。

自此,李俊虎踞金鳌岛,外邦不敢来犯,暹罗国国泰民安。

那丞相共涛,奸邪狡猾,专权罔上,早有夺位之心。这日朝罢回来,共涛见一西番来的妖僧,手摇铃铛,口中念念有词,引得街坊成群,随着各处乱闯。共涛看了,心想这个异僧必有异术,何不试他一试,于是将他请到府中。

这妖僧名唤萨头陀,使两把戒刀,又有驱神役鬼,魔魇人性命之妖法,共涛尽情满足其需求,不久二人便成为莫逆之交。一日,共涛将自己心愿向萨头陀详述一番,萨头陀说这倒也不难,随即二人推心置腹,共商诡计。

这年端午正是李俊四十整寿,花逢春携国主各色礼物前往金鳌岛去拜寿,萨头陀自觉时机成熟,于是在共涛府中行魔魇之法,一连三日,李俊、花逢春等人安然无恙,国主得病,而且七岁世子也无疾而亡。共涛以为魔法生效,便与萨头陀又商恶计。

共涛怕夜长梦多,主张趁花逢春在金鳌岛,端午设宴将国主骗来,酒席之中将其毒死,共涛登位,萨头陀统兵,再议后事。

端午这天,国主亲排銮驾,两员裨将带三百御林军,四位官员相随,浩浩荡荡来到共涛府。酒过三巡,共涛离席启奏,说有一圣僧欲来朝见。

萨头陀从后堂走出,跳舞而拜。国主起身回礼,赐其坐下。萨头陀说自己乃天竺国达摩祖师第三十八代嗣孙,有炼丹之术,在在灵鹫山中曾炼就九转灵丹。

听这一说,国主急想一见,萨头陀便从腰边葫芦内倾倒出一粒丸药,如龙眼大小,隐隐有宝色金光。可怜那马赛真还在思量延年得子,轻信狂言,以酒化药,一口吞下。不消半刻,马赛真肚疼不止,霎时九窍流血而死。

萨头陀卸去袈裟,抽出戒刀,筵前拼命,将两员稗将杀死,门外羽林军也被共涛伏兵杀的四散逃命。

次日五更,鸣钟伐鼓,共涛戴了冲天冠,穿山赭黄袍,升金銮殿宝座登基为帝。那些官员为了保命,只好前来朝贺。

再说花逢春贺寿结束,正从金鳌岛返回,离海岸还有三十余里,便见一小船飞快划拉,不一会便靠上大船。船上太监将国内变故和盘托出,花逢春哭的死去活来。

花逢春重回金鳌岛,将国主被害,共涛登基之事向李俊哭诉一番,请求叔伯进兵报仇。当下,李俊顾不得力量悬殊,点兵一千,三十号战船,花逢春、童威、童猛等二十员将士,杀奔暹罗城来。

行到半路,见对面有百多号战船,刀枪密布,旌旗闪动,衣冠济楚,人物轩昂,全然不是蛮人模样。童威带了几个兵丁,划只小船前去问个明白,不想对方竟也是梁山好汉。

原来,扑天雕李应等人重聚登云山后,因金兵南侵,迫于形势,不得已扬帆出海,投奔李俊而来。

李俊与李应、栾廷玉、王进、关胜、呼延灼、公孙胜、燕青、凌振等众兄弟重聚,大喜过望,当下同往暹罗城。李俊传令,将战船摆开,擂鼓索战。萨头陀不知好歹,整顿船只迎战,不想凌振架起子母炮放去,一炮便将两船打的粉碎,兵士皆死于海中。

萨头陀祭出妖术,然而已是不灵,公孙胜早已施法将之破去。李应这边众好汉,各施所长,各显其能,蛮兵战船起火,将领先后丧命,萨头陀见势不妙,夺路而逃。

众好汉进城,开怀畅饮,各述心曲。

那萨头陀败回城中,共涛早已魂不附体,祈求萨头陀快拿手段,就在这时,花逢春带领兵将一拥而入,萨头陀欲举刀迎战,才跳起来,但早已被关胜一刀砍断右臂,军士们冲上前去,用绳索将二人绑了,押回元帅府在做处置。

李俊见逮住了萨头陀与共涛,大喜过望,于是命人将萨头陀琵琶骨用铁索穿上,和共涛一起囚禁水牢,等候发落。国葬完毕,凭吊结束,李俊吩咐将萨头陀与共涛押附法场,就地正法,百姓手持香烛,观看的有数万人之多。

第二日,李俊与中原诸将奉萧妃懿旨进殿,萧妃浑身缟素,坐在上面,本国各官先后朝拜。萧妃说出,国主晏驾,又无世子,然国不可一日无君,众人可有何高见?

暹罗国大僚已被共涛所杀,剩下的皆是小官,没人敢拿主意,愿听国母裁处。国母问询李俊可有何意见,李俊说国为马氏之国,本姓既绝,而那花逢春有半子之谊,理应承宗接位。

国母未语,花逢春却哭谢至诚,说他母子得乐和相救,承李俊擎来海外,才有今天,况且自己年幼无知,岂堪大任。只有李俊早践国位,才能让邻邦免去窥伺。

看着这个情形,燕青、王进等人也都相劝,叫李俊不要违逆天理,应顺应人心。见此状况,李俊也不好再辞,只能应允。

黄道吉日,李俊登基为帝,为暹罗国王,凡境内之事,皆从其令旨。自此暹罗国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物康阜。

最后谁传播了水浒的历史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传承者,施耐庵金圣叹等只是其中的佼佼者。

施耐庵(约1296年—1370年),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出生于兴化县白驹场(今属兴化新垛镇施家桥、盐城市大丰区白驹镇一带)。在七十多年的人生中,他曾在兴化、苏州、江阴、淮安等地辗转生活,在白驹场写下了不朽的名著《水浒传》。而另一位使水浒故事广为传播的文人则是明末清初的苏州人金圣叹。他点评了《水浒传》,认为《水浒传》有资格名列“六才子书”之一。

如何画出水浒传108好汉

一是,必须先多读几遍《水浒》原著,了解108个好汉的不同人物性格。

二是,把电视剧看一遍,这样会对书本中的人物形象有更深的体会和认识,毕竟影视作品会让你对人物形象有个确切的概念。三是,多看一些画水浒人物的名家作品参考参考。你还可以参考一下小浣熊方便面以前送的那套水浒卡看看,其中有很多人物形象还是画的比较经典的,比如武松,鲁智深,吴用等,还是比较接近于原著里面的人物的。四是,做一份水浒人物性格笔记,读完水浒后,大致把每个英雄人物的性格归个类,比如哪些是文武双全的(如:豹子头,林冲,小李广,花容),哪些是骁勇善战的(如:浪子,燕青),哪些是军事指挥的(如:智多星,吴用),都归好类,这样不仅有助于你对人物形象的更深层次的了解,也基本上在你头脑中形成作品的雏形!五是,在草稿纸上确定基本的人物形象雏形,不断的根据自己对人物形象的了解进行反复修改并最终确定108将的人物形象。六是,忘了最重要的一点我要补充一下,画好水浒人物还需这几个词语:1,忠义。2,正直。3,替天行道。4,大碗喝酒大碗吃肉。最后希望你能够成功的画出108个水浒人物的形象,把水浒文化很好的传承下去。

《水浒传》梁山,第一任老大是谁?

梁山第一任老大不是王伦,施耐庵在书中暗藏了一位梁山开山之主,此人才是第一任寨主。五百年以来,所有的读者都没有读出梁山第一任寨主是谁,因而,谁都没有破译《水浒传》的密码,也就无人读懂这部神秘而伟大的史诗级巨著了。

那么,梁山的第一任寨主究竟是谁?施耐庵暗藏这任寨主又有何寓意呢?

朱贵高度疑似梁山第一任寨主

朱贵是第一个明出场的梁山好汉,林冲在梁山对岸酒店中见到他时,旱地忽律就已经是梁山好汉了,而且,应当是排名第四的头领。这是朱贵身上的一个“第一”,他是最先被明写的已经是梁山头领的好汉。

奇怪的是,柴进在给林冲介绍梁山情况时,只提到王伦、杜迁、宋万三人,梁山上似乎就没有朱贵这么个人。柴进是梁山背后的金主,时不常的把犯有弥天大罪的人送到梁山,也与梁山有不断的书信往来。难道王伦没有把朱贵这个头领告诉柴进?

更为奇怪的是,林冲随着朱贵来到了聚义厅,山寨之中总共只摆了三把交椅:中间交椅上坐着一个好汉,正是“白衣秀士”王伦,左边交椅上坐着摸着天杜迁,右边交椅坐着云里金刚宋万。在王伦的眼里,似乎就没有朱贵的位置。

是不是朱贵从事打探情报,接引四方来客,做的是“地下”工作而不能公开身份呢?肯定不是,林冲入伙之后,朱贵便有坐席了。梁山后来有很多头领与朱贵一样,都是以开酒店为名收集情报,接待八方好汉。这些好汉无一例外的四处公开身份,堂而皇之的坐着山寨的头领交椅。

那么,朱贵为何总是被选择性遗忘呢?这其中缘由,就是朱贵高度疑似梁山的第一任寨主,极有可能是梁山的开山鼻祖。

林冲、朱贵在酒店中相遇,书中有这样的交代,说是王伦当初不第时,与杜迁一同投奔柴大官人。后来,王伦“因鸟气”上了梁山。那么,这其中就有悬疑了。王伦上山时,是不是要开荒造屋,招兵买马呢?

恐怕王伦上山时,山寨里已经有了聚义厅,也有了些喽啰兵。因而,在王伦上山之前,肯定还有一人草创了梁山。此人极有可能就是没有被介绍何时上山,总是被“打压”且显得有点神秘的旱地忽律朱贵。

杜迁是被明确推出的第一任寨主

旱地忽律是疑似的梁山第一任老大,而摸着天杜迁则是施耐庵“明写”的第一任寨主。虽说是“明写”,其实却藏得很深,五百年以来无人读破。

却说林冲在聚义厅上见过了三位头领,出示了柴进的举荐信,王伦便让林冲坐了第四把交椅。这把交椅非常重要,也是朱贵疑似梁山第一任老大的暗示,究竟如何,咱们下文再讲。

林冲入了伙,王伦便叫摆酒庆贺。然而,喝酒之际,王伦却蓦地寻思道:

我却是个不及第的秀才,因鸟气,合着杜迁来这里落草;续后宋万来,聚集这许多人马伴当。我又没十分本事,杜迁、宋万武艺也只平常。

此时,王伦依然没有提到朱贵,但却交代了他是接任杜迁而做了梁山寨主。此话怎讲?王伦是第二任寨主的玄机,其实就藏在“合着”这个词中。

合着,就是跟着,有先后、主动与被动的关系。比如,“合着时代的节奏”,是先有时代的节奏,咱们才去合他,而且,要按照时代的节奏前进。这也好比咱们跳舞时,音乐起,然后才合着音乐的节奏起舞。音乐是什么样的节奏,就得跳什么样的舞,不能瞎跳。

因而,杜迁在前,王伦在后,这两人是在柴进庄上分手之后,各奔东西,杜迁上了梁山,王伦去了别的地方。后来,王伦“因鸟气”便想到了杜迁,便来到梁山入伙。大概是王伦的本事比杜迁大些,还是个读书人,所以,就做了梁山的寨主。

王伦这番“蓦地寻思”同时还暗藏了朱贵的来历,他恐怕就是梁山的第一任寨主。因为,朱贵假如是在宋万之后上的梁山,王伦为何就不提呢?按照文本逻辑,朱贵应当在杜迁之前上了梁山,王伦只从杜迁说起,他是因为杜迁才上山的。所以,王伦就没有必要提到朱贵了。

那么,朱贵、杜迁这两人究竟谁才是真正的梁山第一任老大呢?

杜迁才是梁山真正的第一任老大

我们不妨以杜迁为梁山第一任老大为线索,回到《水浒传·引首》中,来印证一番为何杜迁是梁山首任寨主。

《水浒传》的开篇故事,讲的是北宋开国,以及因北宋违背“天道循环”伦理,改变皇位传承世系,从而导致天降瘟疫的故事。书中在写到皇位传承时,是这样描述的:

(太祖)自庚申年间,受禅开基即位,在位一十七年,天下太平,自此定矣。传位与御弟太宗即位。太宗皇帝在位二十二年,传位与太子即位。这朝皇帝乃是上界赤脚大仙。

施耐庵写得很奇怪,也很诡异,这段话中少写了一个皇帝,他就是宋太宗的儿子赵恒,也就是第三任皇帝宋真宗。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施耐庵的历史知识这么差?

其实,这段话中隐藏的就是“杜迁”,也就是杜太后以“金匮之盟”改变了北宋皇位传承世系。同时,宋太宗也没有履行疑似造假的“金匮之盟”,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假如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就应当是老四赵廷美做皇帝,于是,就没有宋真宗了。

林冲刚到山寨,就被安排在第四把交椅上,其中的寓意就与此有关。而此前,山寨里是没有第四把交椅的,这样,就由杜迁、宋万把王伦夹在了中间。杜迁上应地妖星,宋万上应地魔星,“妖魔”夹着王伦,正是北宋皇位传承引出误走妖魔的又一层寓意。

王伦,这个名字与“杜迁”一样,是以谐音来暗喻北宋违背伦理的皇位传承,也就是“王轮”的意思。王轮,隐藏的是因为“杜迁”,原本只能做王的人轮流做了皇帝。

“王轮”是因为“杜迁”才产生的,北宋若没有“杜迁”,便没有“王轮”。自然,就不会有宋真宗,就应当是老四做皇帝。所以,老四便要杀“王轮”了。所以,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就写了一个“欲保四”。

那么,这里头又有朱贵什么事呢?他为何又高度疑似梁山第一任寨主,难道仅仅是文本逻辑的缘故吗?

朱贵是《水浒传》隐藏最深的故事主线

上文讲到,宋太宗以下少了一位皇帝,施耐庵巧妙的偷换了“太子”的概念,跳过宋真宗,直接写宋仁宗继位。如此,就暗藏了孙子直接做皇帝的玄机。这个玄机,隐藏的是朱元璋把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是为“孙立”。

从文本故事解读,梁山聚义厅上没有摆第四把交椅,朱贵既然是梁山头领,咱们就可以脑补出第四把交椅来。但是,毕竟书中没写,施耐庵只以三把交椅暗示北宋“杜迁”这个妖魔。因而,在梁山大排名时,颠倒了杜迁、宋万的座次,北宋因为“杜迁”、“王伦”便不能“宋万”了。

因为“杜迁”,梁山后来的三任老大便是这样的寓意了:“王轮”迁转了赵匡胤的世系,等于是“朝改”,既然已经改朝换代,那就是葬送江山了。而王伦之后的每一次寨主更迭,都与林冲有关。林冲在梁山座次的变化,同样是有寓意的。

除了这个寓意外,朱元璋也是没有给老四以“王伦”的资格,朱标一死,便立即宣布朱允炆为皇太孙。而林冲的“林”字则是大明王朝的标签,此人上山,就意味着大明王朝靖难之役这场大火并即将爆发。是以,王伦便不能留林冲在山上了。

林冲最后的座次是第六名,这把交椅可以与“王定六”对看,也是一重深刻的隐喻。这个隐喻与本回答没有多大关系,略去不讲。

说到这里,我再来理一理这个回答的线索:杜迁、王伦、宋万,这样的梁山隐藏着北宋的历史。朱贵则是隐伏的大明王朝的秘史,是不同时空的另一条故事线索。而《水浒传》的故事,最重要的是隐写明朝历史,暗藏靖难之役前后的秘而不宣的真故事。书中不仅暗示了靖难之役爆发的原因,还隐写了这场大火并的结局,更是伏藏了建文帝的去向。

而这些高度隐秘的故事,都隐藏在了北宋皇位传承的文本之中。也就是先有“杜迁”,才有隐喻大明秘史的“孙立”。朱贵是明朝的隐喻符码,自然就得以杜迁为梁山首任老大了。

施耐庵是明朝人,是靖难之役的亲历者,至少活到了朱棣迁都之后,绝对不可能是死于洪武三年(1370年)的施彦端。因而,他不能明写这段历史。尽管施耐庵如此高妙的隐喻,却还是被当时的当局看破,《水浒传》也因此而遭腰斩,只剩下七十回残书。

也是因为《水浒传》被过早的腰斩,别有用心者站在忠君的立场,以续书掩盖了最后的真相,导致这部伟大的史诗级巨著被不断误读、曲解。几乎所有的读者都是以续书来攻击原著,从而,根本就没有注意施耐庵在书中所隐藏,同时又故意“逗漏”的深意。

归结一点,朱贵当时没有座次,第四把交椅又被林冲占据。因而,他就只是个疑似首任寨主,杜迁才是梁山真正的首任老大。那时,杜迁、林冲还没有坐上第四把交椅,宋江也没有上梁山,有朱棣什么事?

关于qq水浒传承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