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罗马共和早期,罗马军团的组织结构与传统的希腊方阵极其相似,但在阵型的排列上稍有不同。在塞尔维乌斯的改革中,他以财产等级对公民的战斗序列进行排列,早期罗马方阵一般为8排,重装步兵最初还使用直径为1米的圆形护盾构成密集方阵。
《全面战争:竞技场》中希腊阵营的“斯巴达圆盾步兵”
与传统的重装步兵方阵一致,早期罗马方阵的战术体系,乃是依赖各排士兵的推挤来挤压敌方的阵型。这种密集方阵在面对正前方的敌人时,可以产生无与伦比的威力,将纵深的力量施加在敌方的前排士兵身上。不过这种结构也会导致侧翼与后方的薄弱,而且依赖士兵的高度自组织。重装序列也将限制其机动性,在对地形的适应能力上并不出众。
《全面战争:竞技场》中的罗马阵营的“历战兵团”
在公元前390年,凯尔特人袭击罗马,导致一些被罗马征服的城邦与蛮族加入到这场动乱之中。这些罗马口中的蛮族尽管阵型松散、装备很差,但却也因此获得了更强的机动性,而他们的骑兵更是给罗马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在面对密集方阵时,这些蛮族往往采取游击战与放风筝的形式,摆明了就是针对其机动性不足的这一缺陷。
《全面战争:竞技场》中的“壮年兵”
《全面战争:竞技场》中蛮族的“骑兵战团”。许多蛮族以游牧为生,他们拥有为数众多的骑兵部队,在机动性很强。在高卢战争期间,凯撒便曾在蛮族手中吃了不小的亏
政治制度的改变也影响了兵役制度,当平民通过前往圣山的撤离运动(secessio plebis in montem sacrum),获得在政治、经济与法律方面与贵族基本平等的权利之时,他们也获得了服役的权利以及义务,这扩充了罗马的兵源,提升了其战斗潜能。
罗马三列式军团常规的战前阵型
在战斗开始以后,处于最末的轻装步兵冲向第一列与第二列之间,向敌阵投掷轻标枪,随后退回原本的位置。第一列的青年兵一般携带一支标枪以及一杆长矛,他们也会在近战交锋之前投出手中的标枪,随后做好战斗准备。若青年兵出师不利,则会退至第二列壮年兵的阵型之中,与其协同作战;若是长时间战斗,这些青年兵则会退至最后一列,由第二列的壮年兵与第三列的后备兵负责战斗。
《全面战争:竞技场》中的“青年兵”,他们也同样需要配备重型标枪,在短兵相接前进行投射
罗马方阵中存在着间隙,但这些间隙并不影响方阵的战斗力,反而形成了交错的纵深。次级方阵的侧翼以及尾部,由后列的士兵、以及包括轻装步兵与骑兵在内的机动单位进行保护。这种战术体系的优点十分明显,在保持罗马方阵正面抗敌的能力时,以其他战斗序列来保护其侧翼与尾翼,第一列士兵只需要专注自己的本职工作即可。
《全面战争:竞技场》中的“后备轻步兵”,他们手持的是轻型标枪,能够投射更远的距离,并且不配备长矛
但这一战术体系仍然存在制度性的缺陷。罗马共和早期,军队高度依赖公民兵。但在他们逐渐征服意大利半岛之时,罗马统治下的城邦与殖民地都需要提供同盟部队。一般来说,两位执政官分别率领两支执政官军队,各自辖有2个罗马军团以及2个相等兵力的同盟部队。这些同盟部队一般布置在罗马军团的两侧翼。
《全面战争:竞技场》中的“同盟贵族骑兵”,他们与罗马军团的兵力相当,是罗马扩张的最重要帮手
罗马以财产等级划分战斗序列,只有那些最富有的家庭才有能力供养战马充当骑兵。在一个标准的军团中,骑兵一般在300名以下,占总数(4500)的7%不到。同期以雇佣兵为主的迦太基、以畜牧渔猎为生的蛮族,其骑兵比例都远高于罗马。这显然会对罗马形成挑战。
《全面战争:竞技场》中迦太基的指挥官汉尼拔
在第一次布匿战争的巴格拉达斯战役中,罗马军团在迦太基手中吃了大亏。迦太基在前期的战役失败后,临时征募1.2万名步兵、4000骑兵以及100头战象;罗马拥有1.5万的兵力,其中重装步兵约为1-1.1万人,骑兵500人,其余基本为轻装步兵。迦太基没有训练有素、装备齐全的重装步兵方阵,他们的兵员由素质良莠不齐的雇佣兵组成,但却依然凭借其特殊的战术——以战象对抗罗马前排的重装步兵,并以轻骑兵携带标枪与长矛灵活袭击罗马的侧翼与尾翼——击败罗马。
《全面战争:竞技场》中的罗马指挥官大西庇阿
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这种情况一再重演,在坎尼会战中罗马军团共计8万兵力葬送了7万有余,剩余人员除了被俘便是失踪。若非依赖其罗马特殊的兵制体系以及庞大的后备兵源,便可能一蹶不振。
《全面战争:竞技场》中的“坎尼鬼魅”
然而坎尼会战的失利,却让大西庇阿意识到了罗马兵制本身的缺陷:原本的罗马军制对于财产的要求限制了骑兵规模的发展,而缺乏骑兵掩护的三列式军团很难对抗拥有大量努米底亚轻骑兵的汉尼拔。罗马开始调整其骑兵的比例——尽管罗马军团本身的变动不大,但是同盟部队的骑兵比例却显著提高。原本同盟部队守护军团两翼(ala),但到了帝国时期,“ala”成为了“骑兵”的专用语,意味着两翼方向主要由骑兵守护。
《全面战争:竞技场》中的努米底亚骑兵,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之前,他们是迦太基坚实的盟友
与此同时,义务兵制度也开始向雇佣军与职业军制度转变。大西庇阿为了与汉尼拔对抗,参与到了努米底亚王国的权力斗争之中,也因此获得了大量努米底亚骑兵。同迦太基一样,这些骑兵基本以雇佣军的方式加入到战争之中,而并非是作为罗马的义务兵。在征募社会底层的无产者与贫穷者时,罗马不再让他们自备武器,而是转由政府提供。
《全面战争:竞技场》中的“应征轻步兵”。在历史上,这些轻装步兵除了一面护盾外几乎没有其他的防具,一部分人会缝制一顶皮帽作为头部防护
在随后的扎马战役中,罗马军团雇佣的努米底亚骑兵顺利地抵消了迦太基的骑兵优势,又通过陷阱克制了迦太基的战象,进而打破了迦太基此前的战术体系。最终,罗马军团强大的战斗力再一次显现出来,对迦太基那些良莠不齐的雇佣兵形成了碾压,罗马也获得了第二次布匿战争的胜利,逼迫迦太基签订和约。
《全面战争:竞技场》中的“军团轻步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