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底豪情万丈,万里河山尽在心头。

——从边境地区的春联解读边防战士的“清明之爱”

日土机车站官兵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上向全国人民拜年。

铁勒克提边防连官兵爬上巡逻点,让国旗在山顶飘扬。

阿里某边防连官兵在雪中巡逻。

高原军人写的春联。

坐标:南沙永暑礁

坐标:北疆三角山

坐标:甘巴拉

坐标:内蒙古某执勤点

坐标:昆木加

坐标:东海的一艘船

坐标:南疆神仙湾

坐标:北疆库塔乌

军人有自己的军人情怀,边关有自己的年味。

今天是大年初二,中国边通特别版向你拜年!此刻,读着边防军笔底的一副春联,我还听到一首《大风歌》。

对联和诗歌一样,是汉语中最美最简洁的表达方式。对联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应该根据情况,遵循规律,有不同的称谓。

比如挂在楼房庭院的柱子上,沉甸甸的,威严的,叫对联;到了春节,更是五彩缤纷,笔底的对联也染上了春色。当然叫春联了。

春联是诗,笔墨之间的韵律,标志着人们优雅守边的精神高度。

春联是心声,丰富的色彩表达了新时代边防军人的光荣与梦想。

春联是心,字里行间延伸着军人青春与使命的精神轨迹。

-编辑

是的,春天是一个动词。

虽然南北纬度相差50度,但是我们辽阔的祖国在同一时间呈现出不同的季节和气候状态。然而,这并不妨碍春天的脚步悄然而来,展开,在祖国大地上涂抹着“五彩缤纷永远是春”的无边春色。

然而,无论在哪个纬度,都能看到我们的官兵守护着春天;无论多远的边防哨所,都会有一副春联摇曳着花花草草。

“大地山川为笔之本,九州人物出屋。”春联的韵脚有100种花样,1000种写法,但在雄关屹立的边疆前哨,边防军却有自己的写法和表达方式。

一副副饱含兵心、男儿志的对联,或写风雪前哨的狂书,或贴沙漠营地,或写热带丛林,或写千里毕涛…相对于名人的精致优雅的笔法,或许棉布之于丝绸之于何处,柴飞的厨烟之于花里胡哨。但它们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张扬着军人凛然的人格,在边塞人的胸膛里旺盛地传播着文化景观。

热血青年唱响大风

“江蕙在这里,路从这里开始,海通在这里。”省同江边境线上,有著名的“三河口”自然风光,有百年通商口岸的历史遗迹,有各族人民英勇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岁月。

虽然气象意义上的春天尚未到来,寒风凛冽,冰雪依旧磅礴,但边防一线的解缙哨站、营门的一副春联却吸引了人们驻足赞叹。官兵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春天故事有着自己的审美诠释,当代边防军豪放的性格也尽情地蕴含其中——

看一个帖子,坚守三江,我会守护四面八方的春色;试问有多少男人,保卫百里,称得上优雅。

横批:青春。

为文而战剑,为春而歌。也许就写作技巧而言,对联中的字和韵都有所考虑,更何况是超然的精神。但是,这位一气呵成做出这副对联的年轻哨兵,依然对诗词充满热情,用他的话来说那叫一个傲气:古人常说“诗言志”,为什么我们边防军用感情创作对联就不能称之为“联言志”呢?

多好的“联合声明”!我们来看看年轻的边防战士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抱负的。

狮子吼虎,各有各的威严。边防军的志向一直是黄沙披金铠甲征战百战,在战场射杀天狼星。雪山丛林,高原沙漠,蓝天海洋…由于各自所处位置的地理位置和景物不同,其作品中景物所表达的“景物”各有特点。比如矗立在东海浩瀚波涛中的嵊泗岛上,有一副刻在礁石上的对联,是在溅起的浪花中保家卫国戍边的心声。

我军是在20世纪50年代掀起干部参军热潮的。开国将军许来到东海前哨的嵊泗岛,成为一名海防连的普通列兵,留下了许多至今仍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轶事。与此同时,将军临走时写给连队的一句话,成了官兵练就守海守边本领的鼓励话:“睁大眼睛,保卫祖国东大门。”

潮起潮落之间,官兵一代又一代。将军的话,一直是连队的决心和誓言。后来,年轻一代的官兵又出了一个新点子:如果我们把将军的苍劲题字配上打地板的下联,给老兵一个新的传记,岂不更好?一百个回复之后,你我之间的公司里出现了一副铿锵有力的对联——

睁大眼睛,保卫祖国的东大门;握紧铁拳,笑着问谁敢兴风作浪。

横批:威震海疆。

没有对祖国的热爱,就没有对边防的信仰。同样,没有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就没有对山川之恋的深情。我在边关看到的很多对联,慷慨激昂之间,用优雅的句子,委婉的话语,体现了新一代边防官兵的青春魅力和英雄魅力。

用山清水秀、一望无际来形容内蒙古木易河畔的防务连驻地并不为过。这家位于祖国版图鸡冠之巅的公司,背靠大兴安岭,望着埃尔贡河。风景不用多说,很美很浪漫。由于国家一系列保护森林和自然环境的政策,方圆没有村镇,没有居民,青年官兵驻扎在这里难免有些孤独和冷清。但他们却在这种偏远艰苦的环境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所获得的诸多荣誉让前去采访的笔者惊叹不已。但我更佩服的是,他们在淡泊繁华中坚定地践行着强军梦,远离喧嚣却坚持放飞着青春的优雅。公司的对联写得真好——

山川是清歌,唱出了疆域之美,往事涌上心头;男儿仗剑,卫国兴邦,武侠经典唱响大风。

横评:义胆。

不需要用华丽的词藻来赞美,但细细读来,细细唱来,永远是一个热门话题,因为它不仅包含了边防战士的感情深度,更包含了他们对物质世界的精神诉求和回应。

梵高说:“在大自然中,我发现到处都有感情和灵魂。”完全可以用这句话来评论边防官兵的幸福字迹。透过那一幅幅朴实真挚的对联,我们可以发现和理解新时代边防战士的情怀和心声。

万里边境线延伸到广阔的南疆,它隶属于几个相邻的省区。在广西和云南的交界处,有一座山,在山的两端,分隔着广西和云南两省。两个连各自在山边扎营,遥遥相望。虽然他们的头衔换了好几次,上级不一样,隶属关系不一样,但有一点是完全一样的——保卫祖国边疆的使命和责任。

朝夕相处,并肩作战。经过几十年的边防风风雨雨,他们成了热血战友、铁血兄弟、最佳拍档。他们的上级来公司,一定会去另一家公司考察;不过,每逢节假日有喜庆活动,跨省聚会也是标配…长此以往,上级机关和当地群众都习惯称他们为“兄弟”;车站所在的山也因此得名“兄弟山”。

爱情跨越山海,青春相伴。闲暇时听着官兵们唱歌弹琴,那些新潮时尚的曲调,在边塞充满了无尽的浪漫。但是,有一首老歌一直是他们共同的最爱:“战友如兄弟”。爱是要表达感情的,所以他们把歌里的韵写成同一个对联,贴在两个部门的口上——

山下兄弟是兄弟,血浓于水,情谊深厚,边防肩并肩;钢铁边防官兵,真心关爱,使命沉甸甸,强军征程心连心。

横批:战友加兄弟。

边关雄的灵魂,带着历史的笔。

对大自然来说,春天是一个季节。但是对于历史来说,并不是所有春天的到来都是纯粹的自然现象。边疆的历史一直是国家历史的见证。边疆上的一副副春联,总是通过节日铿锵的抑扬顿挫,赞美着美丽的春光,将那些沧桑融入到军人的使命中。

“沧海零零碎碎的叹息”是深深嵌入岁月的悲凉记忆,而文天祥“守丹之心,照青史”的含泪绝唱,更是成为了具有特殊价值的千古名句。当年护送文天祥的船,路过一片寂寥的海洋。在这片海域,还有一个内伶仃岛。

在多灾多难的近代史上,这个富饶美丽的小岛竟然是一个不设防的地方。英国侵略者入侵该岛后,将该岛作为毒贩收集和运输鸦片的基地,毫无羞耻之心。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守岛的边防战士却始终没有忘记骨蚀的痛。边防哨所的门上,有一副几十年前写的对联,每年都要临摹再贴。每年都会被后人铭记和警示——

独自叹息,故乡泣血,我为对祖先开垦土地的深深感激而惭愧;独爱,如画,不负民族大业,筑起铜墙铁壁。

横批:护我河山。

登岛那天,雨如泪下,站在对联前脸上的雨水滚烫。这是一副充满悲伤和悲壮情怀的对联,但在满怀悲愤中,也写下了军人的刚毅。这种不屈的刚毅体现了尊严,这种崇高的尊严包含了历史锤炼的坚韧和力量。

有一部电影叫《红河谷》,讲的是1904年英国为了“打开大门”入侵江孜的历史。“红河谷”当然是虚构的地名,但影片中关于古城堡和大峡谷的战斗才是历史真相。一座矗立在暴风雪中的“江孜山宗山英雄纪念碑”记录了军民的边防战斗。

雪白与血红色的历史可以用一部电影来讲述,但侵略者不可能再践踏高原雪域。江孜边防连在训练场上张贴了这样一幅对联,由衷地表达了新一代边防战士的历史观——

一首《红河谷》,用声光影像记录了百年侵略者屠刀,谎称“日不落”;一个“宗善宝”拿着枪和烟发誓,今天,边防军锲而不舍,持弓“射天狼”。

横批:雪域劲歌。

当然,穿越时光隧道和历史场景,在轰轰烈烈的边境穿越前留下的不仅仅是悲凉的回声,还有强烈而激烈的呐喊。

19世纪初,英帝国主义夺取了中国云南怒江的偏马地区,企图将高黎贡山山脉近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纳入其殖民版图。但当地驻军部队和各族人民团结如一,用简陋的武器与侵略者战斗了几十年,终于夺回了祖先开垦的家园。

新中国成立后,在堪称“兵家必争之地”的高黎贡山关“偏马垭口”,我军边防部队派出一个排,守卫着这片终年积雪的边境地区,边防官兵用忠诚和勇气创造并续写着新的辉煌。1963年,国防部授予他们“钢后雪灾牙口排”荣誉称号。大雪纷飞的除夕,周恩来总理亲自打电话到哨所拜年,成为边防官兵永远的骄傲。

当然,这样的帖子必须有自己的对联。读这样的对联怎能不让人心颤——

勇敢忠诚,所有勇者誓死抵抗敌人英雄永远;不畏艰难,不畏风险,钢铁岗位上的好兵,决心扎根在雪域边疆的国防。

横批:好山好水,好男儿。

由于春联适时而至,边境线东南西北各哨所的春联自然是怒放,尽显其地域风雅。但有一点却出奇的一致——所有的对联都看不到一点楚泽星的忧伤和忧郁,一丝孤独和愤懑。

一个老边防军笑着解决了一个问题:有一句军事上的话叫“兵由地定”,边防军的人要根据窄路高墙,用剑设防甲,夺取雄关之地。只有铁板铜帕的“破阵”和漫天呼啸的“无边河红”才配得上这座边塞。

新疆伊犁有一个边防连,驻扎在“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它的名字给人一种“穿越”感——黄旗骑兵。这个大约130年前命名的哨所,至今仍是大比例尺军事地图上的重要点。当时,清朝八旗中的一支黄征旗骑兵队在此扎营,因此得名。黄征旗是八旗中的贵族,可见这一段边境的重要性。如今,边防部队延续着这个百年哨名,被称为黄旗骑兵边防连。

登上烽火台遗迹和观景台,左边可以看到广阔的沙漠,右边可以看到大片的芦苇。坐在连队的新边防巡逻车上一路烟尘,想着往事和堡垒的沧桑,不知从何说起。回到公司,我会念一副对联,表达我的思念——

百年哨,骑兵威武雄壮,历史杰出;万里雄关,车轮急驰,强军保卫战势在必行。

横批:山河之魂。

刀耕火种,歌唱山川

“我是梦里的马克笔,我要送一本书到云端。”祖国壮丽的河山,家乡灿烂的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让边防官兵在写作中倍感和鼓舞。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成为他们写对联时充满春韵的底色。

春天的绿色感觉来得很早。在云南边境地区的澜沧江上,一座国家级水电站矗立在雄伟险峻的峡谷之中。这里有一个很有名的名字——糯扎渡。在当地拉祜族语言中,“扎扎”是英雄。在拉祜族人眼里,电站的建设者和捍卫者是英雄。

对于电站的守卫——武警某中队的官兵来说,在这个没有枪没有炮的岗位上,更多时候他们是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但他们知道,守护脚下的绿水青山,就是在创造金山银山,包括澜沧江流域在内的边疆土地历史性地告别了延续千年的绝对贫困。这其中,就有电站守护者的贡献。

于是,在云雾缭绕的时候,新年的第一副对联贴在了大坝值班岗的门上——

过去的千百年,一江碧水,一串串珍珠送繁荣,脱贫奔小康;高峡出平湖,一座大坝,一群战士世代献身边防,忠诚铸就钢枪。

横批:风景守护者。

对于这副充满阳光明媚感觉的对联,我们可以赞一句,对仗工整均匀。更为巧妙的是,上下对联都在开头借用了领导人的诗句,成为整副对联的点睛之笔。

当中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喜讯如春风般到来时,读这幅对联,是一种“秋水文章不沾尘埃”的感悟。由于河流、水电站的环保要求,大坝库区相当封闭,官兵们总是笑称自己“隐居在山川之间”。但祖国富强边疆发展的使命感,过滤了官兵各种情绪的杂质。对联的“山水卫士”是点睛之笔,弦歌的飘逸灵动,丈量着作为富民强边卫士的年轻战士们的高尚情怀。

广西边境口岸竹山港被称为“中国的尽头”——中国的陆地边界和海岸线,都起于斯里兰卡,止于斯里兰卡。1890年,当时的总督与外国官员签订了“边界协议”,并在此立碑。依次编号,就成了“1号界碑”立的地方。

百年斑驳的界碑留下的刻骨铭心的记忆不见了。如今,昔日的芦苇滩已成为繁忙的港湾码头,西南通往东南亚的黄金通道已经起航。古老的界碑、高速公路的零公里起点、北仑河口等景观,都是熙熙攘攘的游客“打卡”的地方。

驻扎在这里的官兵书写的对联,有海洋与陆地,有历史与现实,有英气与浪漫潇洒——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陆地,但见海涛路郝好一号界碑见证百年兴衰;一肩挑壮而一肩挑富,听风吹旌旗飘扬万里边防写千年盛事。

横批:海天一色。

所有的故事都是时间的故事。边防军不仅是千年边疆史诗的主角,也是历史风云的记录者。

“剑冷花未落,功小月过明朝。”云南边疆的一片红土地,是很多战士至今还记得的戍边战场。如今,如履薄冰中的雷区,变成了稻香小米的沃土,熙熙攘攘的市场。

那些见证、参与、创造了这段战争与和平历史的边防战士,是最有资格用刀光、犁影、声音来评论边境发展史的。春风吹边境,太阳和月亮继续在一起。在麻栗坡老山边防连,战士们挥手迎接春节,把所有的硝烟和鲜血收了回来——

你为什么害怕雷区的生死?我推荐我血的轩辕。只愿山川静美千年,边关万里,如见稻粟千浪。

横批:强边富民。

我为国家付出了身心,山河壮丽。边邮有一副春联,相对于很多名家的对联,朴实如小米,自然如土地,但也不过是一些无名之作。然而,写在祖国春风的杨柳之间,刻在熊志的边境线上,边防军写的春联里所蕴含的忠诚和清明的爱,不正是传世之美吗?!

(陈、刘小东、乔、冯亚坤、张、、薛浩、、梅志峰、、李蓉蓉摄影:郑)

来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