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罗塞塔石碑的介绍

00:00 / 00:3970% 快捷键说明 空格: 播放 / 暂停Esc: 退出全屏 ↑: 音量提高10% ↓: 音量降低10% →: 单次快进5秒 ←: 单次快退5秒按住此处可拖拽 不再出现 可在播放器设置中重新打开小窗播放快捷键说明

罗塞塔石碑的介绍

2,罗塞塔石碑的介绍

00:00 / 00:3970% 快捷键说明 空格: 播放 / 暂停Esc: 退出全屏 ↑: 音量提高10% ↓: 音量降低10% →: 单次快进5秒 ←: 单次快退5秒按住此处可拖拽 不再出现 可在播放器设置中重新打开小窗播放快捷键说明

罗塞塔石碑的介绍

3,罗塞塔石碑之谜是怎样的到底是被谁破解的

罗塞塔石碑是后世研究古埃及历史与古埃及文明的重要里程碑。这块石碑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96年,而石碑上面,刻有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这诏书是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总共三种文字刻上去的。这块石碑,也被一个名为“让·弗朗索瓦·商博良(Jean Fran?ois Champollion)”的法国人破解。让·弗朗索瓦·商博良出生于法国大革命时期,是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埃及学家,他也是第一位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结构并破译罗塞塔石碑的学者,被后人称为“埃及学之父”。

罗塞塔石碑之谜是怎样的到底是被谁破解的

4,罗塞塔石碑内容

罗塞塔石碑内容如下:埃圾王位的正统继承人,神的虔诚的信徒,埃圾王国的重建者和人类文明的维护者,不可战胜的,使埃及繁荣长达30年的,上下埃及的主人,拉神之子,永生的,普塔神的爱子托罗密王,在他在位的第9年的Xandikos季的第四个月为了鼓励与赞扬那些决定永远侍奉神的人们,根据埃及人的第18Mekhir的惯例,颁布诏令。诏令永生的,普塔神的爱子,托罗密王,THEGODEPIPHANESEUCHARISTONS,即老托罗密王和王后Arsinoe的儿子,他有恩于所有的庙宇及住在庙宇中的人们,是他捐献了自己的物品,这些物品代替了神庙的税收,是他带来了埃及的繁荣,并粗捐助建立了神庙,还有所有他的其他慷慨恩赐。他减免了各种苛捐杂税为了使他的臣民在他的统治期间能更富裕的生活。他减免了王国中的穷人们的债务。他赦免了那些有罪的人。他声称,众神应该继续享有神庙的供奉就像他父亲时代所做的。他还宣布,考虑到祭司的(特殊身份),他们仍旧可以继续只交从他父亲时代起直至他即位以来所规定的税收量的权利。并且他还减少了年度前往亚历山大城听取神谕的人数。

5,古埃及的钥匙埃及罗塞塔石碑的解译

1799年夏天,驻守埃及的法国军队在尼罗河三角洲的泥土里发现了一个石碑。由于地点接近罗塞塔镇,它被称为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 石碑宽72厘米,高114厘米,厚近30厘米。 罗塞塔石碑上撰有三种“文字”:象形文字、古埃及俗体文字和希腊文字。 罗塞塔石碑的出土不仅引发了英法两国对石碑的明争暗抢,还引发了另一场两国破译碑文的巅峰对决。英法双方各派出皇家研究院教授 托马斯·杨 和小有名气的东方学教授 让-弗朗索瓦·商博良 出战。 杨从数学角度出发,试图把希腊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文字对接到象形文字中,然而他失败了;商博良则从古埃及俗体文字的读音出发在象形文字中寻找异同点。 最终商博良在1822年给出了罗塞塔石碑的全文翻译,成为这场巅峰对决的获胜者。 在惊叹古代文字释读者的伟大成就之时,我们不禁会想: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解读那些古代文字的?我们怎能肯定石碑上、岩壁上的那些勾勾画画不是古人或大自然随意地刻划上去的,而是确实地传达了某种“消息”呢? 消息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层次: 我们理解一个消息时基本是遵循这三个层次的次序的。 框架消息,顾名思义,就是 消息的框架 。 在收听一个短波电台时,我们需要判断听到的声音是否为噪音。这个判断的过程就是在理解框架消息。 当看到一串“文字”时,即便我们看不懂,我们还是能感受到这一串文字表达了某种信息。可能是因为这些符号 排列地比较整齐,符号间比较相似 ,我们下意识地理解了它的框架消息:这是一条消息。 但是我们的大脑究竟是如何判断一样事物是否携带某种消息的呢? 薛定谔给出了一个答案: 非周期性晶体结构 。 这句话是薛定谔在揭示DNA结构前10年对遗传信息所作的预测,他认为遗传信息一定被一种非周期性晶体携带着。事实证明他对了。 我们把这个概念扩展一下: 消息的框架是具有规则几何形状下的非周期性晶体结构。 (这里的晶体可以作元素理解) 我们看到的文字、书本、图画、建筑,不都是处于这个框架之中的吗。 正是释读者们理解了古代文字的框架消息,他们才能孜孜不倦地向下钻研。但理解框架消息实在是太基础了,让学者们钻研一生的,其实是外部消息。 我们虽然知道了这串文字带有某种消息,但是仍需要找到一种方式去解读它。 外部消息,就是解读文字的方式。 当你在阅读我的这篇文章时,你也是在获取我想向你传达的消息。 这层消息的框架消息是“文章”的形式,外部消息则是“这是用汉语写的文章”。 你对外部消息的理解毫无感觉,是因为 你的大脑悄悄帮你完成了理解外部消息的步骤,调用了你汉语的知识来解读文字。 所以我们需要知道上面一串文字是用什么语言写成的,才能调用相应的解码方式。 对于已知语言的文字,我们只需把文字复制到google翻译,就能自动检测出它的语言,相当于机器帮我们理解了外部消息。 但对于未知的语言,学者们只能依靠着查阅各种历史文献,去尝试一点点拼凑古代文字的解码方式,能把古代文字解译成我们理解的语言。 这是一项何等浩大的工程,无数学者为其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音乐也同样需要外部消息来解译它们。 卡奇的《大地幻景第四号》是典型的偶然音乐:让24个人随机操纵12个收音机的24个旋钮构成的音乐。(他的另一首《4分33秒》中由4分33秒的静默构成) 这样一种“对传统的反叛”的音乐,只有了解欧美音乐历史的人才具备解码的能力。 这意味着它的外部消息是“这需要了解欧美音乐历史”。 如果不具备外部消息要求的能力,卡奇的音乐听来就像一段杂音(或没有声音)。 其实到了这个层次,消息所传达的真正意义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我们看懂某句话的意义只需几秒,但却花费了十几年去学习语言的解码方式。 在我们的认知中,一条消息的意义应该是固有的。就好像我们认为:对于同一古代文献,任何一个学者翻译的 正确结果 应该是相同的。 但对于相同的一句话或一本书,读者们却常常产生不一样的解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以说, 每个人解码方式的不同造就了他们抽出的意义不同。 意义是一条消息所固有的,还是在心灵或机器与一条消息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