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影评团#近几年,古装剧依然非常热闹,历史剧却逐渐式微,不仅数量越来越少,佳作更是凤毛麟角,最近播出的历史传奇剧《天下长河》却令人眼前一亮,凭借精彩曲折的故事情节、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铿锵有力的台词金句、栩栩如生的置景道具和胸怀天下的情怀表达打动了很多观众,成为近些年来难得一见的一部优秀历史电视剧。

#天下长河#以康熙十五年一场巨大的水灾之后,陈潢和靳辅两位治水能人被康熙不拘一格地提拔任用,不畏艰险、栉风沐雨奔波数十年治理黄河的故事为主线,将康熙平定三番收复台湾、索额图和明珠党争、陈潢高士奇徐乾学三兄弟不同人生境遇等多条支线的故事穿插其间,“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既有历史正剧的厚重感,又兼具传奇和喜剧色彩。在观赏性十足的同时,其胸怀天下的情怀表达也令人动容,使得该剧有着不落俗套的主题思想立意。

剧名中的“长河”二字一语双关,既指的是黄河,也指历史长河。正如剧中陈潢所说:“天下不是皇上的,黄河也不是皇上的。再过一百年、一千年,地上的皇帝比天上的星星都多,黄河只有一条,在黄河面前,我们是平等的。”

全剧最好看最感人的是靳辅和陈潢治理黄河的故事,对这两个人物的塑造也最为成功。黄志忠扮演的靳辅让人想起了《大明王朝1566》中他扮演的海瑞,这位演技精湛的老戏骨再次在荧屏上塑造了一个经典古代官员角色。尹昉饰演的陈潢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他很好地诠释出角色的性格和气质。陈潢和靳辅在黄河上游勘查时的一个夜晚,对着黄河说的那句台词“我要让黄河安澜,不输古人”令人感动。

《天下长河》还塑造出与以往不大一样的康熙、索额图和明珠。罗晋饰演的康熙起初令人不太习惯,尤其是台词腔调不够阳刚,令人有些出戏,但看到后来渐渐习惯了之后,觉得这恰恰表现出康熙并非一代圣君,与他后来听信奸臣谗言治罪陈潢和靳辅的所作所为相吻合;梁冠华演出了索额图的粗鄙和狡诈。公磊饰演的明珠虽然同样奸猾,但感觉比索额图更能干一些。两人党争的戏份有喜剧色彩,但略显夸张。

表演最夸张的是赵麒饰演的徐乾学,个人觉得有些用力过猛,神情和台词腔调过犹不及,虽然颇有讽刺意味,但是不太合情理。相比之下,陆思宇饰演的高士奇和苏可饰演的于振甲更加出彩。

《天下长河》中,“朝政清,黄河才能清”的台词堪称画龙点睛、提纲挈领,彰显出该剧主创人员以史为鉴、志存高远的思想立意。(胡建礼 著名影评人、《影视风向标》主编)#天下长河征文#

话说明朝嘉靖年间,京城有个裁缝,名气极大,他做衣服的长短宽窄,穿在身上十分合体,犹如天然定制。

有个御史听说这个裁缝的手艺高超,想让他给自己做一套官服,裁缝问他做官的资历。

御史说你做身衣服还要问这?

裁缝说,一般说来,老爷刚上任的时候,意高气盛,身体微微仰着,衣服应当前边长一点,后边短一点;任期一半的时候,意气平和了,衣服前后要一样长短;任职时间久了,将要升迁,心怀谦抑,身体微微前躬,这时候衣服应当前短后长。如果不知道做官的资历,衣服就不能做得很合体。老爷你穿上就不会很随身。

御史听罢,微微点头,心里佩服至极。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尤其是在分工更加细化的今天,无论处在行业的哪个环节,只要足够用心足够出彩,再微小的岗位都能绽出最耀眼的光芒!

不注重细节问题,注定成不了行业大拿,为什么有人从走路的姿势,就能断定这人的地位,说白了和裁缝是一个道理。

细节决定成败,成功在此一举!

#古史传奇# 明朝究竟是不是能自由吃牛肉?

明朝肉行售卖牛肉,不仅人们可以自由吃牛肉,而且牛肉的价格也是相当便宜。万历朝,顺天府宛平县知县沈榜在《宛署杂记》卷十四《经费上·宫禁》中对当时的肉价有两次记录。万历五年(1577)“七月十六,南京、河南、北直、山东等处选到淑女七位,各母随住诸王馆供奉外,其各女父并从人俱会同南馆安住。铺陈会同馆备用日用供给什物……猪肉五斤,银九分;牛肉四斤,银五分二厘;活鹅一只,银一钱八分”。换算可知,一斤(十六两)猪肉银一分八厘,一斤牛肉银一分三厘。

卷十五《经费下·杂费》中万历十九年(1591)乡试宴席,“(上席)每桌用猪肉八斤,银一钱六分;羊肉八斤,银一钱二分;牛肉八斤,银一钱二分;大鹅一只,银二钱……”,换算可知,一斤猪肉银二分,一斤牛肉银一分五厘。两次记录时隔14年,每斤猪肉、牛肉和鹅的价格都分别涨了二厘银。

那这个价格,是不是普通百姓也吃的起呢?还是沈榜的《宛署杂记》,记录了一般搭棚工的日薪,是银五分,在庄元臣《曼衍斋文集》中记录了农村长工日薪是银二分六厘,普通工人是吃的起牛肉的,倒是一只活鹅贵的乍舌,要银一钱八分,能买十二斤牛肉了!

古人宰杀的多是被淘汰的老残牛,肉质的可口性较差,那么牛肉的来源除了老残牛以外,是否还有专供食用的肉牛呢?文献中关于肉牛的记载几乎是空白的,仅有的相关痕迹也多存留在小说中。

《水浒传》里开黑店的孙二娘说其祖传的招牌牛肉包子便是以黄牛肉做的馅,还有第十四回,阮小七道:“有甚么下口?”小二哥道:“新宰得一头黄牛,花糕也似好肥肉!”老残牛的脂肪率很低,明代小说中能出现如此上佳的肉牛,不仅联想到今日的雪花牛肉。

行走江湖,常需自备干粮,烧饼与干肉是标配。牛肉因脂肪含量低能量大,是非常合适的选择。携带着牛肉干,不用埋锅造饭,且行且食,机动性极强,也难怪明代行旅之人,外出爱携带牛肉了。在《水浒传》第五回中,史进道:“哥哥既肚饥,小弟有干肉烧饼在此。”后来,石秀路途遇燕青,便取身边烧饼干肉与燕青吃。还有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五《况太守断死孩儿》中写恶棍支助在向江中抛弃婴时被人看见,便诡辩称:“腌几块牛肉,包好了,要带出去吃的,不期臭了。”#图文创作打卡挑战活动#

1398年,71岁的朱元璋在驾崩前,下了最后一道旨意:后宫所有妃嫔殉葬。顷刻间46位妃嫔被处死,唯有一位张美人幸免于难。

朱元璋出身贫苦,少年时做过和尚、四处乞讨,后来参军推翻元朝,统一全国建立明朝,堪称一代传奇皇帝。

朱元璋登基后吸取历史的教训,一步步将政权集中在手,封王建藩以巩固皇权,并且将追随他的功臣诛杀,以除后顾之忧。

所以他在弥留之际下旨要求所有妃嫔殉葬,也就不会让人奇怪了。

因为李唐曾出现过女皇,他也不管有没有可能,为了防止后宫出个武则天,宁错杀也不放过。

那么所有妃嫔都殉葬,为何独留下一个张美人,她有什么过人之处吗?原因就在张美人生的女儿——宝庆公主。

当时朱元璋已经病入膏亡,张美人不可避免每日请安,才3岁的宝庆公主也跟着母亲。

不谙世事的小女孩安慰朱元璋:父皇,你不舒服吗?我生病的时候睡一觉就好了。父皇好好休息就会好的。

看着天真烂漫的小女儿,朱元璋心里突然涌起一股慈爱之情。

后来在咽下最后一口气时留下遗诏:宫中所有妃嫔及曾侍寝的宫女,一律殉葬。特留张美人养育年幼的宝庆公主。

一时间后宫中哭声震天,只有张美人悄悄松了一口气。

中国的殉葬大约从原始氏族时期就有了,延续到春秋、战国便很少再出现,到汉以后就基本取消了。

没想多年后,到明太祖这里又捡起来了。

据《明史·后妃传》记载:“初,太祖崩,宫人都从死者……”

而且殉葬手法极其残忍,殉葬的妃嫔站在一张小床上,头顶悬着打好结的绳套,套住脖颈后,就把脚底的小床抽掉。

但往往不等殉葬的妃嫔死透,就赶忙卸下来。因为害怕吊得太久,舌头伸出来,到了底下皇帝会嫌弃。

所以都是半死不活就下葬,保持住美貌朱颜。这简直就是生生活埋。如果一直昏迷,在不知不觉中死去还好,如果昏迷后又在地穴中醒来,那是何等的绝望和惊恐啊。

这也足以说明朱元璋是个杀伐果断的人,残忍得令人发指。

也正因为他开始了这个制度,之后明朝的几代皇帝都施行了殉葬制度,直到明英宗时才废除。

朱元璋懂得从历朝历代的经验中汲取教训,但是这个代价也太大了。

其实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如果朱元璋的子孙后代有能力的话,遇到问题总能解决,谁敢保证活着的其他人或者后来成长的人就不会有那种想法吗?

#头条创作挑战赛#

朱元璋传奇故事 朱元璋生于1328年10月21日,原名朱重八后改为朱元璋,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年号“洪武”。年幼时家里贫穷,儿时都是给地主家放牛。因家乡爆发瘟疫,他的父母及兄长皆因灾难死去,为了填饱肚子,1344年入皇觉寺出家,可是因为元朝末期战事不断。民不聊生,就连寺庙的和尚都吃不好饭,索性下山化缘。 被童年放牛时的伙伴汤和举荐给郭子兴的红巾军部,就这样朱元璋从一个和尚转变为一个士兵。当上士兵的朱元璋并没有在部队中混吃等死。凭借了自己的努力和胆识,很快成为郭子兴的心腹拜为义父,并娶了郭子兴的义女马氏为妻。就是后来明朝开国母仪天下的马皇后。朱元璋建立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在各路的起义军中间建立了一个新政权。 1360年长江上游的陈友谅向朱元璋的军队发起进攻,但受故人康茂才所诱轻进进而败,1363年又一次率领60万大军与朱元璋展开了鄱阳湖水战,但他的大军都为了包围洪都府,受到了朱文正的阻击,数月久攻不下,失去了进攻朱元璋的最后良机,最终惨败而归,突围时,又遭埋伏的朱元璋部伏击射死,经营多年的红巾军势力消亡殆尽。1364年,朱元璋自封吴王,吞并陈友谅势力。在吞并了陈友谅之后,朱元璋的下个目标就是张士诚。1366年,朱元璋发表檄文声讨张士诚,同年十一月杭州,湖州,先后投降朱元璋。 此时,张士诚的平江变成了一座孤城,于是朱元璋以重兵包围平江,发动平江战役。直至1367年,朱元璋率军攻入平江,张士城在井中发现被俘,张士诚势力灭亡。同为1367年,朱元璋命汤和为征南将军征讨割据多年的方国珍。1367年,各路起义军被朱元璋率领的军队吞并,在收拾好地方武装后,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并在北伐中发布了《谕中原檄》,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北方人民听到后纷纷加入反抗元朝斗争当中。1368年明军攻进北京,元顺帝带领三宫后妃,皇太子逃出大都,至此。元朝在统治中原九十八年后覆灭。明朝在北伐中取得了长城以内的统治,全中国再次以回到汉族建立的王朝统治之下。朱元璋也在同年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封诸将为公侯,部分追封为王。朱元璋在位期间鼓励农民开垦,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新修水利,大力倡导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派人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减免赋税,严惩贪官。史称洪武之治。 1398年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葬紫金山孝陵。朱元璋的种种事迹。一个人从放牛娃到和尚,再到士兵,当上将领,最后成为一个开国皇帝的经历,可就是这么一个人,开创了一段200多年的大明王朝。回顾他的生平,只能赞他为一个传奇。

#古史传奇# 明朝嘉靖年间,有一位武将深得皇帝的信任,被封为平虏大将军,“节制文臣三品以下、武官总兵以下”,手握生杀大权,统率十几万大军,此人就是咸宁侯仇鸾。可是到了嘉靖三十一年八月,在仇鸾死后,嘉靖帝居然下旨,将其开棺戮尸,妻儿全部处死,“妾、女、孙发功臣家为奴,财产没入官”。那么仇鸾为何落得如此下场呢?原来仇鸾也是靠着大礼议起家,历任地方总兵之职。他在担任大同总兵时,先是贿赂蒙古的俺答汗,接着又蒙蔽嘉靖帝,假装入京勤王。仇鸾率领十几万勤王大军,但根本不敢与俺答汗交战。不过嘉靖帝却被仇鸾欺骗,对他委以重任,十分信任。仇鸾仗着皇帝的恩宠,不把义父严嵩放在眼里,从而得罪了严嵩。与此同时,仇鸾还得罪了锦衣卫的指挥使陆炳。与此同时,仇鸾的大同互市计划破产,失去了皇帝的恩宠,墙倒众人推,严嵩、陆炳发起了弹劾。最终仇鸾病死,但全家没能逃过这一劫难。

漫谈明朝之传奇的朱祁镇和朱祁钰

明朝的皇帝给人的感觉都是比较怪怪的,16个皇帝中很少有给人感觉属于正常人的,就算创造了“仁宣盛世”的朱瞻基,虽然被公认是一个好皇帝,但是他一生有两大污点:一是他的爱好比较特别,爱斗蟋蟀,为了迎合皇帝的这个爱好,全国人民整天就要为他搜罗各种各样的蟋蜂,在送给他蟋蟀的同时,老百姓也送了他一一个雅号“蟋蜂皇帝”;二是因为宠信贵妃孙氏,导致孙氏在后宫中几乎可以胡作非为,最典型的事件就是没有怀孕的孙氏,偷偷将一个宫女所生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因为孙氏的得宠,所以后宫里面没有人敢跟皇帝汇报这样的事,朱瞻基真的以为孙氏生了长子,母以子贵,为此朱瞻基废了自己的皇后,将这个孙氏立为皇后,这个无名宫女所生的孩子最后还当上了皇帝,这个皇帝就是朱祁镇(1427年~1464年)。

与朱祁镇一样,朱祁钰(1428年~1457年)也是一个不著名的妃子生的,他原本也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皇子,但是在正统十四年以后,天上的馅饼终于掉到他的头上,他捡了一个皇帝的宝座,但是儒弱无能的他竟然在七年之后,皇位被朱祁镇复辟。所以,这应了一句中国的古话“命中有时终须有”,他当上皇帝以后,当然不想一代而亡,所以在绞尽脑汁之后,终于废掉了当时的太子朱见深(朱祁镇的儿子),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没想到的是,他的儿子比他还短命,这应了刚才那句古话的延续”命里无时莫强求”,朱祁钰这一脉就没有当皇帝的命,这是第二份传奇。

第三份传奇就是,经历“土木堡之变”被也先囚禁大漠的朱祁镇,不仅抵抗住了关外恶劣的天气,在毫无利用价值的情况下,莫名其妙地就被善给救回来了。大家都知道宋朝的时候,宋钦宗和宋徽宗被金人掳去以后,岳飞要报“靖康之耻”,发誓要将这两个皇帝给迎回来,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岳飞被害风波亭,岳飞为什么被害?因为皇帝当上了瘾的宋高宗,已经不想将自己的位子再让给他的父兄了,可怜的岳飞到死也没有明白,他为什么死的。杨善将朱祁镇迎回来以后,朱祁钰原本可以随便找个借口去掉这颗“眼中钉”的,但是非常奇怪,朱祁镇尽管被囚禁在冷宫,但是他没有死。七年之后,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王振乘朱祁钰病重不能上朝之机,将朱祁镇重新送到了皇帝宝座上。于是,历史上出现了一件新鲜事,在朱祁钰苟延残喘的最后一个月,中国竟然有两个皇帝。两个皇帝同时当政的历史其实也是有的,就是父子太上皇,在朱祁镇复辟之前是兄弟太上皇和皇帝。朱祁镇重新当上皇帝以后,激动加愤怒,竟然忘了免除他弟弟的皇帝位,于是中国就出现了兄弟同时当皇帝的怪事。此外,关于这样的传奇故事,其实还有很多,制造这些传奇的人就是太监王振,而王振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明朝名将不少:徐达、常遇春、汤和、蓝玉、戚继光、李文忠……若要问哪个厉害?毫无疑问,明将第一人,非徐达莫属!

 

按这么讲,徐达与汉代韩信、唐代李靖,可以排进古代十大名将了。

 

徐达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儿时玩伴,是太祖创业的第一批合伙人。他自幼习武,作为淮西二十四将,跟随朱元璋,智勇兼备,战功卓著,东征张士诚,北伐元大都,征讨北元,数败王保保。很多大战中,常遇春这么厉害的人,都一直是徐达的副手。

 

凭借南征北战的功绩,朱元璋将其视为第一功臣,亲赐一座将军府,位列明朝开国六王之首。

 

朱元璋与徐达仅差4岁,私下称兄道弟。大明建立的征途中,朱徐两家便结下娃娃亲,徐达长女徐氏天资聪颖、贞洁娴静,喜欢读书,12岁选入宫中,跟在马皇后身边,接受教导,等待机会选妃。

 

徐氏17岁时,嫁入燕王府,成为朱棣的妃子,即燕王妃。1402年朱棣登基,册封徐氏为皇后。所以,明朝第一名将徐达,还是明成祖朱棣的老丈人。

 

在明代的名将中,论功绩,有一人与徐达可谓不相上下,他虽非武将,不会武功,但脾气刚直一根筋,领兵干仗,战绩相当不错。这还是次要的,最主要他令明代免遭了一次失国之险。

 

在土木之变,明朝的兵部尚书挂了,之后瓦剌步步紧逼,搞得有人竟然提议迁都南京。但是有一个人,坚持就地积极防御,并从兵部侍郎擢为尚书,全权主持京师保卫战。最终还真大败瓦剌,延续了大明此后200年基业。

 

《大明火枪手》中,新任兵部尚书于谦,在筹备京师防御的同时,还面临着瓦剌渗透进来的奸细搞破坏,这帮奸细可不是随便玩玩的,他们神出鬼没,携带机密任务,势必窃取大明新式装备:连发火器。

 

这东西一旦研制出来用上了,突突突一顿火力,连发的不用装药,不带卡壳,无论多么剽悍的瓦剌骑兵,都叫他有来无回。简直就是神器!

 

但此时,连发火器被瓦剌奸细抢走了。于谦紧急组建锄奸队,负责火器的神机营,与皇帝秘密卫队锦衣卫,实现历史性联合…好在过程很曲折,结局很光明。

 

最后,于谦在德胜门埋伏神机营火器兵,凭借新装备,发射火药弹,在北京防御战中实现扭转,瓦剌不堪射击,相持多天败退。明军大胜,事后加于谦少保,总督军务。#古史传奇#

1613年,也就是明朝的万历四十一年,北方草原传来消息,一位传奇的女人病死,终年63岁。明朝朝廷得到消息后,做出决定,“准与祭七坛,彩币表里布各如例”。“赐祭七坛”是比较高规格的祭祀恩典,王阳明病故后,朝廷就是“赐祭七坛”,那么北方这位女子有什么本事,让明朝也“赐祭七坛”呢?原来这个女子并不简单,她就是先后嫁给蒙古土默特部三位首领的三娘子!三娘子来自卫拉特蒙古的奇喇古特部落首领哲恒阿哈之女,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幼颖捷,善番书,黠而媚,善骑射”,她在嫁给俺答汗后,促成了与明朝的和好关系,实现了封贡。在俺答汗死后,三娘子又嫁给了俺答汗的儿子黄台吉、孙子扯力克,实际上掌握了土默特部的最高权力。在三娘子掌权期间,始终与明朝维持友好关系,因此受到了明朝朝廷以及文人士大夫的敬佩。

谈不上什么反贼之后,和历史不符

南枝蜀黍优质影视领域创作者

大明最传奇皇后,本是反贼之后,怎料竟然被未来皇帝看上!

09:02

在明朝洪武年间,建昌知府是一个名叫钱用勤的人,这人犯了事,结果朱皇帝要对其满门抄斩。全家陷入困境,其儿子钱怞却想起了家里有个宝贝,算得上是传家之宝了,于是想拿出来先给皇帝,以求保命。

于是他快马加鞭直奔皇城,直接将这个传家宝献给了朱元璋,这还真神奇,朱元璋看了之后大喜,于是就赦免了钱用勤一家人的死罪,还将这传家宝还给了钱家。

时间过了几百年之后,就在上世纪1951年的时候,钱氏家族将一件文物献给了浙江的文物管理委员会。

专家本以为不是什么稀罕货,结果一看直接傻眼了。

一个破旧无奇的贴片,在光线照射之下,锈迹斑斑的背后居然隐藏着一行完整的汉字,专家看完直呼无价之宝。

这块锈迹斑斑的铁块居然是钱镠铁券,这可是世界上仅存的一块实物免死铁券。

这件宝贝要追溯到公园897年,话说当时有个钱镠的人,受到了唐朝皇帝的赏赐,获得了这块免死铁券,这就是保命符。

这个铁拳个头不大,长度半米左右,宽也只有30公分,生锈之后完全看不出什么,但仔细看里面却可有333字的诏书。

这字的内容主要是记载了钱镠的丰功伟绩,还记载了其官位,并且注明了钱镠的免死次数,子孙后代的免死次数。

当钱镠接下这块铁券的时候,内心是十分矛盾的,首先是他的忠心受到了皇帝的肯定,其次是这个朝廷已经千疮百孔,危机重重。

自己一切的努力已经是徒劳,这个王朝已经伤痕累累,许多公卿遭到屠戮。

各地节度使已经手握重兵,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唐朝大厦将倾。

不过帝国的悲剧,并不影响钱镠进入开挂的人生。

那么这个钱镠是个什么人呢,记载中钱镠是一个杭州人,自小就是贩卖私盐为生

后来他投奔了董昌,当时董昌是个将军,负责平叛浙西镇谒使,于是这个小贩就走上了从军的道路。后来因为战功显著,被晚唐封为官封镇海军节度使。

获得了官位之后,钱镠并没有膨胀起来,反而是很守规矩。

一直忠心于唐昭宗,后来董昌谋反,钱镠却没有念旧情,直接就对董昌动手,最终灭了董昌,唐朝皇帝看到钱镠如此忠心,于是就颁发了一个免死铁券给他。

虽然得到了免死铁券,但是钱镠还是一直保持低调行事。

就在唐朝灭亡的最后两年,钱镠还被封王了。封王之后看到唐朝灭亡,他也没有自立之心,反而保留前朝的国号,一直坚守自己是唐代的人。

后来钱镠被其他政权封为吴越国主,在他管辖的范围内,他礼贤下士,体恤百姓,让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其中最大的功绩就是建设了吴越海塘,吴越青瓷文化的发展,至今对世界影响远大。

但值得一提的是钱镠却一直对唐昭宗赏赐的免死铁券视为宝贝,甚至还拿它当传家之宝。

不过钱镠万万没有想到,这个铁拳给后代钱氏子孙带来了风风雨雨。

 公元978年宋朝统一了混乱的五代十国,钱氏子孙拱手相让了自己的领地,以求自保。钱氏子孙带着免死铁券开始流浪人间。

到了200多年之后,蒙古的元人将宋朝手中夺过江山,钱氏子孙沦为难民,四处逃难,不过誓死携带着这块免死铁券。

直到后来一次逃难过程中,一个钱氏后人不慎将铁拳丢进大江之中。

自此铁拳消失了将近半个世纪,本以为无从见天日了。

结果在仅仅过了50多年之后,这个铁拳被渔民打捞出来最终又经过几个波折,回到了钱氏子孙的手里。

钱氏子孙万万没想到,到了明朝之后,这个铁券还真挽救了钱氏满门。

到了清朝年间,由于钱氏子孙迁居到临海地区,当时正遇上倭寇不断抢劫钱财。

钱氏子孙为了保住这个铁券,最终将铁券抹上油,直接丢进了自家的深井,最终躲过了倭寇的搜刮。

钱氏子孙子代代保护这块铁券,到了解放之后,钱氏子孙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将这块传家宝献给国家。如今这块铁券被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上千年时间,钱氏子孙世世代代保护着这块铁券,它不仅救钱氏于危难之间,钱氏还将它视为传家宝,世代守护。

在铁券的锈迹上面,可以看出千年来钱氏家族经历的风风雨雨,也见证了一个个传奇的历史。

##古史传奇#

抄书《明朝那些事儿》传奇的开始-论一个人成功应具备的几条素质。

上篇文章说到朱元璋造反前夕的社会大环境和他的造反成本。当他发现自己怎么做都是死路一条,只能造反的时候,他毅然决然地走向朋友汤和为他介绍的路。

我认为这咋看是一起偶然的事故导致朱元璋走向这条路,其实起义反元对他这种非池中物来说却是必然的,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开弓没有回头箭,出入起义大军当个小兵的朱元璋是怎样开启他的传奇霸业的呢?造反的那么多人,为什么成功的是他?我们通过一些小事件来分析

一、人脉。

首先他是幼年发小汤和介绍给郭子兴的,汤和那时是千户,郭子兴多少要给汤和几分面子。

二、遇见伯乐

这里先不提郭子兴人品、格局等问题,单就郭子兴初见朱元璋时,就从神情相貌上觉得他与众不同,没有直接把朱元璋放到汤和管辖的军队里当一名默默无闻的小喽啰,而是把他直接放到了自己的身边,当了一名亲兵来看,就让朱元璋少奋斗了好几年(包括把义女马姑娘嫁给这个又穷又丑的小人物,也能看出郭子兴识人的眼光。)

三、遇见爱情

此时我们单单说浪漫的爱情对朱元璋来说有点奢侈,但是无论从当下还是到后期做了皇帝,马姑娘都是他坚强的后盾。相信凡是看过关于朱元璋的影视片,都知道他有一位大脚马皇后,就中国历朝历代皇后来说,马皇后都是另类的存在,不是因为她长得漂亮,也不是因为她对皇室家族对黎民百姓的贡献有多大,而是她值得后人称赞的始终如一的人品。第一贤后,马皇后当之无愧,最起码在整个明朝三百多年来说是不为过的。

以上三条对于成功者来说是锦上添花的,最关键的要看下面这条。

四、个人能力

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没有这一点,前面均为零。

我们把他的个人素养总结一下:

品行:朱元璋没有因为自己的穷苦出身在乱世中迷失自我,丧失品德,在军队中不贪财、讲原则、知恩图报。(后期与郭子兴决裂后,仍然感恩图报,人可负我不可负人)

天赋:由于他自学过一些字,分析问题准确,郭子兴渐渐把他当做自己的智囊。(他过人的天赋在后期无数次军事斗争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眼光:眼界宽,目光长远,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善于发现人才,重视人才。

良好的品行,过人的天赋和智慧,独特的眼光等等,构成的他的大格局。这些都是他成功的要素。

下一篇,朱元璋的第一桶金。

2006年3月,广东佛山,一个来自湖北宜昌的公务员在电脑上随意地敲下“明朝那些事儿”六个字后,一段属于当代文坛的传奇诞生了!全国十大畅销书之首,全国中小学生必读十本好书之一,3年销量突破1000万,版税超过4000万,他的人生开了挂!

在这一系列让人目瞪口呆,一战成名的成绩之后,成功引来各路名家纷纷点赞,众多商圈大佬的极力推荐。

真可谓是一书封神,人们纷纷寻觅起那个轰动一时的名叫“当年明月”的作者。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啊!

“当年明月”这位大神阅历特别丰富,五岁学诗,七岁读《中华上下五千年》,11岁后开始看《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然后是《明实录》、《清实录》、《明史纪事本末》等。

在他写作前,已经读过几千万字的史书,可当他一战成名之后,突然得知那些人还想继续探知他的生活时,他竟淡定只留下一句话:

“我不想名留青史,也不想一直红下去。”

此话一出,当年明月这个响当当的名字,便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中。

本以为一切就这么过去了!

然后,15年后,“当年明月”再现江湖。不过,这次不是在文坛,而是源于一纸官方任命。

“当年明月”,原名石悦,湖北宜昌人,因2006年在天涯论坛连载明朝那些事儿爆火,被众人一步步挖掘知晓。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年明月他本身居然不是学历史的,他大学学的是法律专业,但他最感兴趣、一直深有研究的却是量子力学。

如此大的反差,实在是让人始料未及!

更不可思议的是,和他谈到为什么会写明朝历史时?他竟直言不讳地说:“起初就是为吹牛。”

好家伙,一句吹牛就写出了如此令人震撼的旷世之作,这要是认真起来那还了得啊!

所以,石悦为啥要写明朝呢?

因为在石悦眼中,明朝是一个够个性、够意气的朝代,虽然他的历任皇帝看起来都不务正业,但却是够有骨气,他们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正是这一份个性和骨气,深深地吸引了石悦!

当他下定决心写明朝后,耗时3年时间,他才彻底完成这部著作。

石悦用他的独特手法,把那些看似枯燥的历史故事用网络化的语言表达,深受读者喜爱。

《明朝那些事儿》上火了之后,有平台找到石悦,要用10万块买下这本书的首发权。

10万块啊!别说2006年,就算现在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何况还只是首发权,这根本不耽误在其他平台发布。

但石悦想都没想就直接拒绝了!

后来又有出版商找到石悦,想帮他设置成付费阅读,出版商劝他说,他在网上免费阅读丢失掉的钱,那真的是好几个4000万都不止了。

但石悦依然想都没想又给拒绝了!

此事一出,让所有人特别费解。当他在采访中被问到这样做的原因时?

石悦说:“他一直是一个很简单的人,他的书籍网上可以免费看到,他就是想让读者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免费的东西。”

果然,他和明朝一样特别有个性!

按正常思路来说,既然能在写作道路上有如此惊人的成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应当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但石悦并未辞职,专心写作或研究历史,而是继续做他的公务员,做着他的分内事。

石悦,就是这么与众不同!

对于他的决定,在2009年接受央视《面对面》节目专访时,他回应道:“我觉得工作是工作,无论你出多大名也好,出多大风头也好,都得有一份正经的工作。”

停顿一秒后,

他又说:“正是因为误透了历史,才明白人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在这个世界上能平平安安过完一辈子是很难的。”

历史教会了石悦明白自己的渺小,而几乎所有成功人士最爱读的也是历史。

这简直就是一个人间清醒啊,都说读史明智,他就是这个判论的最好诠释了吧!

那么,《明朝那些事儿》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旷世奇书,有着何等魅力呢?

《明朝那些事儿》是用小说、故事的形式写的,大明王朝300年的风雨历史,16位皇帝,无数皇亲贵族、达官贵人,以及对明朝历史、政治、文化、经济产生深远影响的小人物,是一部非常有趣,又饱含知识和哲理的历史读物。

讲真,以前只要看历史书,我就昏昏欲睡,而这本《明朝那些事儿》则根本没有这种感觉,不仅短片快的故事深深吸引着我,书中那些其妙趣横生的语言,也不时让我捧腹大笑。

忽然就明白了为啥这么多人青睐于它,它的确有着不一样的魅力!

都说读史明智,如果你没有好好读过历史,建议你好好读一读这套《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让那些原本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让你真正在历史中感悟人生智慧,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

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石悦的这套《明朝那些事儿》都能帮助你实现认知的增长,让你在人前侃侃而谈,说话有内涵,远超于同龄人。

书不贵,一顿饭钱而已!喜欢的朋友不要错过,链接在下方【看一看】,自取!

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灭亡后,朝鲜王朝又沿用崇祯年号200多年

1392年,朝鲜王朝太祖大王李成桂称王,明太祖赐予“朝鲜”国号。两国建立宗藩关系。

明成祖时期,明成祖正式赐予朝鲜国王称号,并赐予其衣冠冕服。

朝鲜王朝对明朝采取“事大"的尊奉政策。1592年,日本侵略朝鲜。明神宗发兵抗击日军,1598年彻底击败日军。明军两次出兵,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在两国关系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朝鲜王朝视明朝此举为“再造之恩”

在明朝灭亡后朝鲜一直偷偷的使用崇祯年号,国内的文书一般都采用崇祯的年号,一直使用了二百多年。

但官方对外迫于清朝的压力,还是使用清朝的年号

#古史传奇#

大明成化7年,朝会结束,成化帝心里清楚,用兵在所难免,而这次,将士们的长矛利剑将再次指向大明那阴魂不散的死敌——蒙古!

土木堡战役后,明朝边防逐渐废弛,鞑靼见缝插针,借机开始频频骚扰大明边境。边境不稳,对于明朝而言,无疑是关系到都城北京安危的肘腋之患。

成化2一7年间,平凉、灵州、延绥、榆林等地反复遭到鞑靼铁蹄无情地蹂躏。

虽然期间明朝也曾进行了频繁的反击,但都是小范围作战,无法给予鞑靼有力的震慑。

随着鞑靼各部的发展,几年间,除了以前的阿罗出、毛里孩,满都鲁部、癿加思兰也越来越猖獗了。

成化6年,新上任的兵部尚书白圭上书谏言。他认为应当专任一位大将军,举大兵十万驱逐鞑靼,沿河筑城并迁内地居民守之才是解决之道。

吏部侍郎叶盛也认为,对鞑靼的战争未可轻议,时无良将、边备久虚,最佳的方案是以守为主。但目前,确系应该以精兵突袭鞑靼老巢,震慑住敌人,才能谈得上后边的守。

多年的边境之痛,时到今日已无须再忍了!兴兵,是必然的选择。

既然要兴兵,谁又是那一个决定成功的主帅呢?这个人就是景泰二年进士、总制三边的王越!

王越堪称“天子门生”,不仅书读得好,身材高大且善于骑射。成化3年,王越开始跟随朱永讨伐毛里孩;成化5年时,王越第一次独当一面,率军救援当时的延绥巡抚王锐;成化6年朱永与阿罗出的战役中,于苏家寨打败鞑靼的明军当中就有王越的身影。

成化7年,朱永奉诏还朝,王越正式成为总督延绥军务的统帅。在过去几年间,朝廷先后调兵八万,花去钱粮无数,可鞑靼仍占据着河套来去自如,王越心中十分清楚,这一仗事关大明威严,唯有取胜,绝无回头之路!

成化9年,毛里孩、阿罗出的势力衰退,满都鲁与癿加思兰趁势侵占河套,9月,满都鲁率部大举从西路入侵安定等地,王越敏锐的察觉到,出兵的时候到了!

如果按部就班地领兵支援安定、秦州,当地占地狭小、屯堡不仅粮食有限,更不可能容纳下如此庞大的队伍。再加上千里跋涉,军队疲惫不堪,同样不利于战局。

反其道而行之,则可以借蒙古主力西行之际,奔袭蒙古军大后方,完成 “捣剿”。

趁满都鲁出兵之际,王越与许宁、周玉率领4600余名骑兵,悄悄自榆林红山儿墩出境北行,急行军300余里,整整两天两夜,终于抵达了满都鲁部辎重、妻幼老弱所在重地——红盐池。

当明军行至距离红盐池营帐二十余里的地方时,蒙古人如梦方醒,急忙召集部队摆列阵型。在彻骨的暴风中,满身冰雪、满脸通红的明军们杀进了红盐池。

当蒙古军队看到从身后营帐里呼啸杀出的明军时,全军陷入了混乱之中。很快,这支蒙古部队就在明军骑兵的马刀与箭矢下变作了一群抱头鼠窜的乌合之众。在一片绝望的呼号中,蒙古人纷纷逃向明军在西北方向上的缺口以寻求活路。漫山遍野的牛羊、骆驼、马匹,堆积成山的弓箭皮袄,乃至蒙古壮丁的妻儿子女统统留给了明军部队。

当满都鲁回军之时,他眼前的老巢已是一片灰烬,耳边尽是鞑靼人的恸哭之声。他可曾想到,他们的铁蹄踩踏在大明的土地、肆意杀掠大明的百姓时,明朝的百姓痛哭的声音?

此役明军大获全胜,擒斩鞑靼355人,获驼马器械无数。

红盐池之战中杀死的蒙古士兵不算多,但这场战役却有着巨大的影响。

失去立足之地的鞑靼部自此向北迁徙,再也不敢深入河套,并遣使向大明朝贡,久违的和平终于又出现在了大明的边疆上。

随着满都鲁等人相继死于内乱之中,大明的边疆再次安稳了下来。

当然鞑靼的最后消亡是在清朝,林丹汗病死后,他的部下逐渐土崩瓦解,八大福晋们先后归顺于后金。1636年,泰松公主改嫁爱新觉罗·代善,才意味着存在了429年的蒙古帝国真正从历史上消失了。

关注@后山小宝爷,了解历史,了解时间记忆的符号!

#读史##古史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