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为了抗日,全国划分了多个战区。下图表就是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四战区战斗序列汇总。
第四战区司令官何应钦,(蒋介石陈济棠曾担任过)负责两广地区对日的作战。
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余汉谋,辖62军,63军64军,65军,两个独立旅。
第八军团长夏威,
虎门要塞司令部,
第四战区兵力配置不多,只有三个军,一个军团,一个要塞司令部。才九个师,两个旅。
抗战时期,江苏各地的抗日民主政府是军政合一,但军事力量相对较弱,所配发的武器主要用于自卫和防范敌伪混入我抗战区破坏,通常情况下一旦有日伪军等敌人来犯还是要依靠新四军派作战部队支援。同时,根据地民众及地方武装也会配合新四军与日伪军进行战斗。
1940年9月底,正当新四军在苏北宝应湖北堵御顽固分子进攻的时候,日伪方面动员了一个师团以上的兵力对我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据档案史料上记载,“敌人所到之处,房屋全化为灰烬,粮食牲畜被洗劫一空,无论男女老少都受到杀伤侮辱,惊吓残害无一幸免”。但敌人的嚣张气焰并没有吓倒英勇的根据地人民,他们手握“十八般武器”参加作战,伏击袭扰疲困敌人,并和回师的新四军主力一起粉碎了敌人的扫荡。
而在1945年的金沟围困战,金湖县抗战军民表现更是艰苦卓绝。
金沟河是连接高邮湖、宝应湖与洪泽湖,淮河与运河水系的交通枢纽。而傍依金沟河的金沟镇(现今的金南镇)是高宝湖西的一个重镇,是水路交通的咽喉要塞,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金湖县史料中有记载,1945年2月14日,日军驻华中派遣军第十三军团开始实施打通淮河军事交通线的计划。农历正月初三,高邮和天长两县日伪军300多人从陆路开进金沟镇。我抗日军民积极配合新四军罗炳辉师长提出的“空室清野”战术,运走粮食、毁掉锅灶、拆除桥梁、挖开坝头,千方百计把驻守在金沟据点的敌人困死。直至4月18日,被我军围困63天,日伪军才得以退逃至高邮城,并且留下了70多具日伪军尸体。在此次战斗中,我军也有50余人牺牲,其中就有一部分英勇的民兵。打完这仗后不久,日本鬼子就投降了。
这是在1945年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即将结束之际,日本快要无条件投降之前。从这场敌我伤亡交换比几乎1:1的围困战来看,我军在抗日战争后期,部队战斗力和人员装备都得以大幅度的提高。在广阔的苏北平原,新四军基本可以和日伪军进行正面交锋而不落下风。但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即便抗日战争快要结束,日军在日落西山的颓势下仍然保持着较强的战力,想要将城镇攻坚战、游击战、伏击战、遭遇战打成一场漂亮的歼灭战,对于我抗日军民来说,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抗战胜利来之不易,记住这些人们,或许我们无从知晓很多人的名字,但在我们心中,他们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英雄”,向牺牲和战斗在江苏的所有抗日先烈和英雄们致敬!#江苏##历史冷知识##历史有知识##艰苦的抗战岁月,有许多人和事值得我们去铭记#
“你们怎么才来,怎么连军装都换了?”空无一人的高原哨所却出现几个衣衫褴褛的乞丐,他们对着前来接防的解放军哭诉,声称自己才是哨所的守护人。
赛图拉哨所位于喀喇昆仑山北麓,是当时海拔最高的哨所,这里常年积雪,全年平均温度在零度以下。1950年3月,解放军第五军团第十五师的一个特务连接到上级的指示,奉命接收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
他们本以为这个地方早已经无人驻守,谁知他们刚一到哨所,就有几个衣衫褴褛的人扑了上来,他们脸上长满了冻疮,嘴唇也被冻得发黑,模样十分可怜。
这里不是荒无人烟吗?他们是谁?为什么会形如乞丐住在这个被废弃的哨所里面?在解放军战士的耐心询问下,终于弄清楚了他们的身份。
这八人隶属于国民革命军某部,他们的任务就是驻守赛图拉哨所,并且巡防喀喇昆仑山八百里的边境线。他们原本有200多人,巡防换岗期是一年,只要在山上待满一年,就可以下山休整半年。
哪知道他们是最倒霉的一批,他们来了之后不久国民党为了争夺地盘,集中了所有的火力一致对内,所以战争爆发后根本没有人会记得这个偏远的哨所还有驻守的一些军人。他们只能是自己想办法。
他们也学着当地人,种了一些吃的东西,可是毕竟不是长远之计。他们还是吃不饱,穿不暖。这么严峻的环境之下,他们很多人身体也抵抗不住了。
尽管他们也在想办法让自己的生活可以改善一些,可是天寒地冻的,他们的设施实在是太匮乏了。他们一开始还盼着他们的党国会想起他们的,会给他们提供所需要的设施的,也会来接他们的。
可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还是没有人来接应。
他们每天都吃不上饭,想要饱餐一顿的愿望是永远可不能实现的,他们甚至连一个窝头都吃不到。挖野菜也成了常有的事,可是他们还是很坚强的,始终没有做逃兵。
他们就在这样艰难的境况下,还一直在坚守岗位,即使是饿的走不动路,他们也不忘记互相扶持着在边境巡逻,他们军人的心始终没变。
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他们都有一颗守卫边疆,保家卫国的心。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点赞。
可是条件太艰苦了,他们中很多人都抵抗不住如此严酷的条件,班长看着他们的士兵一个个的死于饥寒交迫,他的心里在滴血。那都是一些年轻的生命啊,可是却永远的留在了这个荒凉的地方。
可是他们是军人,军命如山,他们甚至这一点,尽管已经被国民党忽略不计,他们依旧是心中有国家的军人。
他们早就和外界断了联系,几乎没有人记得他们,他们也经常会断粮,为了不那么被动的挨饿,他们开始自力更生,种菜种粮,倒也不至于挨饿受冻。
距离交接的时间过去了一年了,他们依然得不到任何的消息,虽然他们绝望,可是他们也并没有一走了之,因为他们知道这个地方不能离开人。
军人的天职让他们一直坚守,虽然没有人记得他们,但是他们记得这里是守护国家的边境要塞。
随着时间的推移,共产党取得了胜利,国民党一路溃败。新中国成立。我们的国家在经历多年的动荡之后终于迎来了国泰民安。
中国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普查,因此赛拉图哨所才终于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当一支解放军部队来到了这里的时候,令他们惊讶的开头一幕发生了。他们在这个哨所里看到了八个人,他们一个个骨瘦如柴,却一个个满脸坚毅。
解放军战士们疑惑不解,他们并没有敌意,虽然胡子拉碴、头发杂乱无章,衣衫褴褛,但从他们的面相来看,再加上虽然乡音浓厚,但仍能分辨他们就是中国人,这些让战士们松了一口气。而就在此时,战士们注意到了对方身上穿着的破烂的美式军装。
看到那身衣服的那一刻,解放军立刻就想明白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因为他们身上穿的是国民党军队的制服。
这些人虽然是国民党军人,但是他们依然有一颗保家卫国的赤诚忠心,看他们一定是经历了很多困难,可是他们依然还在此坚守,令人佩服。
解放军战士对他们也是十分的尊重,告诉他们如今的天下早已经不同往日,他们的付出中国人民都记在心里。
他们才知道天下早已经太平了,可是他们效忠的党国却也不复存在了。他们沉默了,然而他们也需要时间来理解这一切。
此时班长说道无论如何都好,只要有人来替换他们就好。因为当初一起来的兄弟们很多都已经离开了人世。条件艰苦,缺医少药,缺少粮食,寒冷无比,因此他们体质弱的都已经坚持不住了。
为了让去世的士兵留下名字,他们建了简单的墓碑,让后人也记得他们的贡献。
此时解放军才想起来那些奇特的墓碑,原来埋着的都是守家为国的忠魂。
解放军用标准的军礼来致敬所有的英雄。他们真的是英雄,哪怕看着同伴们一个个的离去,他们也都没有选择逃离,哪怕只剩下最后一个人,他们都会坚决驻守。
这些人的事迹也感动了很多人,中央决定他们可以成为解放军,继续保家卫国。
虽然赛图拉哨所的位置已经变了,也早就不再是当初的物资紧缺,可是那些墓碑仍在,那是忠贞为国的精魂所在,如同一座座历史的丰碑,意义非凡。
”1951年4月,抗美援朝志愿军第50军回到国内休整,然而当看到衣衫褴褛的战士们时,周总理却命令他们不许更换服装。这不禁令人费解,爱民如子的周总理为何不允许志愿军战士换新军装呢?
一切的起源还要回到第50军军长曾泽生身上。曾泽生,原国民党第60军军长,后于1948年10月率部下3万余人毅然起义,随后他的部队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曾泽生出任第50军的军长一职。
1950年,朝鲜战争一触即发,曾泽生接到上级命令,带领第50军率先进入朝鲜作战,成为首批入朝参战的志愿军队伍之一。
作为最先和美军对抗的先锋部队,曾泽生明白,他和第50军肩上的担子有多重,这既是报效祖国的机会,但也充满了太多未知的挑战。
按照总部安排,曾泽生的第50军主要作战任务是攻破临江防线。此后他们顺势而上,由正面逐渐向汉城方向靠拢,歼灭驻守其中的敌军。
大战一触即发,第50军在抵达朝鲜后不久便投入到了和敌军的战斗中。起初曾泽生还困扰于如何迎战装备精良的敌军,但很快他便找到了破绽。
曾泽生发现,英军29旅的重坦克部队同主力部队并非协同作战。或许是出于对自己实力绝对自信的原因,英军方面并没有做那么周全的考虑。
如此分散的作战模式,在曾泽生看来无疑是绝佳的反击机会。他随即下令第50军分成两路作战,一部分人负责专攻英军的主力部队,而另一队则负责应对英军的皇家重坦克部队。
作战计划进行得非常顺利,尽管英军出动了千人军团和200多门大炮竭力抵抗,但终归是没能抵挡我军将士的勇猛冲锋。几乎没有耗费太多时间,英军的主力部队便被打成一盘散沙,再也没有反抗的力气。
到了夜间,曾泽生又命负责攻击坦克部队的另一队人发起强攻,在曾泽生的号召下,战士们人人手持爆破筒和炸药包,高喊着冲向敌人的重坦克。还没等到英军反应过来,他们引以为傲的“杀手锏”就被大火烧得精光。
但比起前者,真正让曾泽生感到最骄傲的战役当属汉江南岸防御战。这是一场令曾泽生记忆犹新的肉搏战,第50军的战士们要应对敌军的一个师加两个旅,尽全力拖延敌军北进的行程。
曾泽生自知任务繁重,但仍义无反顾地接了下来。那场战役异常惨烈,几乎每天都会有三四个连队被全灭,迎战实力数倍于己的敌军,对于兵力日趋锐减的第50军而言,每日都仿佛都充满了未知。
为了保留有生力量,曾泽生转变策略,将剩余兵力收缩至要塞。他还亲临前线,手持机枪同战士们并肩作战。就这样,曾泽生和他的第50军用血肉之躯,愣是拖到了汉江解冻才撤离。
汉江南岸防御战取得了根本性胜利,战后曾泽生前往志愿军总部复命,总司令彭老总见到他感动的连连称赞道:“打得好,你的第50军打得很好啊!”
而曾泽生面对彭老总的夸赞,并没有感到骄傲,反而莫名心生几丝感慨之意。他眼眶泛红,紧握着彭老总的手哽咽道:“第50军尽力了,以后,我们第50军终于能在其他部队面前抬起头了!”
毕竟前身是国民党军队,也曾帮着蒋介石打过共产党,曾泽生的内心始终抛不开这个死结。如果不是这次的汉江南岸防御战取得胜利,也许第50军很难能在兄弟部队面前挺直腰板。
但彭老总却并不认同,他“训斥”曾泽生:“乱讲什么?共产党从来没有杂牌军,我也没有把你们第50军当外人看,应该是我向你们说谢谢才对!有什么好伤心的?”
彭老总语重心长的一番话让曾泽生备受感动,眼泪也夺眶而出,上级对他的信任感让他顿时心安不少。良久,曾泽生站直了身子,朝着彭老总行了个标准的军礼。
话再说回开头那幕,历经战火磨炼后,曾泽生带着他的第50军载誉归来,周总理亲自接见了这支英雄部队。看着衣着破烂、浑身伤痕的战士们,周总理的内心一阵刺痛,眼角也泛起了晶莹的泪花。
有人目睹此景于心不忍,便悄悄向周总理提议,给战士们换身新军装,但周总理却拒绝了。
“不能换,英勇的战士们就是穿着这样破烂的衣服,在艰难的环境下战胜了强大的敌人。要让全国人民都好好看看,这样才无愧于战士们的付出!”
致敬每一位勇敢的志愿军战士,致敬这群“最可爱的人”!#历史##铭记历史##抗美援朝#
1793年,土伦之战,拿破仑亲自冲锋,手臂被枪弹击中,依然没有撤退。拿破仑的勇猛,鼓舞了法军士气,英军招架不住,连夜撤离港口。
土伦,位于法国南部,是地中海舰队的驻地,战略地位很重要。港口中有30艘军舰,数百门舰炮,都被叛军送给了英国。
英国、西班牙、那不勒斯,都不断增兵土伦,并修筑要塞。其中,英国军队一万五千人,西班牙八千人,那不勒斯三千人,还有一百多艘军舰。
想要收复土伦,就必须击败外国军队,这对法军而言难度很大。担任前线主帅的卡尔托将军,连续向要塞进攻,除了增加伤亡,没啥效果。
拿破仑,来自科西嘉的小伙子,奉命前往海防司令部,正好路过卡尔托军队的驻地。不巧的是,卡尔托军团的炮兵少尉马尔思受伤了,没人主持炮兵工作,这对拿破而言是机会。
军校学习时,拿破仑就重点研究火炮,以及炮兵战术。前线“缺人”,拿破仑便留下来,担任炮兵指挥官,协助卡尔托攻打土伦。
拿破仑很快就发现问题,这里的炮兵形同虚设:火炮数量少、质量低劣,炮兵也没经过专业训练,不会使用火炮,也不会修理,压根就派不上用场。
为了扭转炮兵的“形象”,拿破仑派人去筹集火炮,加强炮兵训练,并开设兵工厂,组建一支强大的火炮部队,用于即将到来的攻坚战。
有了炮兵,卡尔托再次向土伦发起进攻,英国舰队、西班牙舰队则在海上发射炮弹,猛轰法军阵地,协助土伦叛军,法军毫无进展。
卡尔托作战失败,关键是战术失误,拿破仑非常清楚。来到土伦,拿破仑就看到了对手防御上的漏洞:港湾西岸的马尔格雷夫垒,以及克尔海角,没有多少兵力驻守。
拿破仑提出自己的作战方案:攻占马尔格雷夫堡,以及克尔海角,然后以此为炮兵基地,攻击英国海军舰队,迫使其撤离土伦。只要英军撤退,土伦守军外援断绝,不攻自破。
很遗憾,拿破仑人微言轻,卡尔托压根就不理会。一个月后,主持政务的罗伯斯庇尔批准了拿破仑的方案,但英军已经重点布防马尔格雷夫堡,派4千兵马守卫要塞。
马尔格雷夫堡,本可以轻松夺取,却变成了一场攻坚战。不得不说,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卡尔托高傲,听不进意见,害苦了法军。
为了让拿破仑能放开手脚,罗伯斯庇尔临阵换帅,改派多普将军督师,卡尔托被调往阿尔卑斯军团,协助主力部队作战。
12月底,天气寒冷,大雪纷飞,士兵冻得瑟瑟发抖。110门45倍口径的火炮同时开火,猛攻马尔格雷夫堡,炮击持续两天两夜。英军伤亡惨重,只能放弃前沿阵地,退守后方防线。
夜晚,大雨倾盆,海风呼啸,寒风刺骨,黑暗和恐怖笼罩着整个战场。6千法军兵分两路,乘着夜色、大雨掩护,从两翼同时进攻,猛扑英军阵地。
黑暗中,英军发炮还击,法军奋勇冲杀,很快就攻破了第一道防线。猛烈的炮火下,法军伤亡惨重,且英军防御工事坚固,法军在第二道防线受阻。
漆黑的夜晚,法军看不清前方,又遭遇炮火猛射,很快就乱了阵脚,许多士兵纷纷往回跑。此时,拿破仑率预备队来增援,亲自率兵冲杀,鼓舞士气。
激战中,拿破仑的坐骑被击毙,他换下马匹后,继续冲锋。一颗子弹打来,拿破仑手臂受了重伤,鲜血直流,却挡不住他冲锋的步伐。
很快,双发就进入白刃战,在黑夜中短兵相接。拿破仑抓住战机,派米尔隆率一支小分队,悄悄绕过英军阵地,在夜幕掩护下,进行迂回行动,夺取要塞的后门。
米尔隆不负众望,很快就击败了只有少量英军防守的后门,然后杀入棱堡内。还在白刃战的英军阵脚大乱,以为法军主力已经攻占堡垒,便纷纷溃逃。
法军乘势猛攻,对英军穷追猛打,夺取炮台、要塞。接着,拿破仑将炮台上的火炮调转方向,炮击海面上的英国军舰,反客为主。
失去了马尔格雷夫堡,英国舰队就处在法军的火炮射程之内,片刻不得安宁。英国海军上将胡德很精明,他连夜撤离土伦,抛弃了队友。
英军舰队撤离,西班牙、那不勒斯也不敢“久留”,也跟着逃走,土伦的防御体系彻底崩溃。乘坐一匹高大的白马,拿破仑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土伦,民众“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土伦之战,拿破仑崭露头角,他的军事才华得到认可,被授予准将。此时,拿破仑才24岁,他开启了辉煌的人生之旅,响彻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