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 民心向背

一一飞歌中国梦

文/骆伟(广东)

民心向背国家强,霸帝欺侵万众殇。

复梦盛唐追伟业,飞天逐日写新章。

2021.10.16

呼和浩特的烂尾楼除了内蒙古大商城外,还有一个是位于中山东路与呼伦贝尔南路十字路口西南角的蓝钻首府,该地址原来是内蒙古高级人民法院的旧址,后由盛唐伟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承建为现在的空置烂尾楼项目。这样位置绝佳,人气旺盛的黄金地段不但没有给投资的业主们带来收益,反而让他们血本无归。庆幸的是,烂尾十年,最近终于有了好的消息,由市政府牵头,办事处具体协调维多利集团接手施工,这让那些投资者们终于看到了希望。

#李世民为什么敢逼李渊下台#

今儿聊聊:“盛唐秘史” 李世民为什么敢逼李渊下台?这里可分为三大要素:

一者:李世民是李渊所有儿子中具军事才华的一位。(此为天时)

二者:多年在外征战,让个人能力极强的李世民做事更加的缜密。让敌人和竞争者都难以捉摸。(此为地理)

再者:身后有五虎上将的鼎力支持,更是众望所归。李世民深知在绝对的利益面前其它的都是浮云,为此他让秦叔宝和尉迟恭逼李渊交出兵权,从而成就大业。(此为人和)

#临汾头条# @冬至生人

#建都西安的朝代与建都洛阳的朝代相比,你觉得哪个含金量更高、影响力更大为什么#

古都西安,古称长安。

强秦遇上,隆汉盛唐!

闻名一判,西安为强,

古迹二判,西安在上,

旅游三判,西安更强。

#时代见证人#【原创诗歌】《我是一轮明月》

我是一轮明月

历经五千载阴晴圆缺

遍看人世沧海变桑田

叹华夏精神历久弥坚

-

我看大禹治水通沟

一划大地分九州

我看伯夷、叔齐采薇食

不茹周粟终饿死

我看周公吐哺天下归,

桑农盛世万户侯

-

我看管鲍相知蔺廉隙

和而不同真君子

桓公尊王攘夷

孝公商鞅变法

苏秦张仪纵横天下

勾践卧薪尝胆

田善固守即墨巧施连环计

冯驩替孟尝君买得仁义

百家争鸣自由世界成大器

-

我看屈原吟《九歌》

纵身投入汩罗河

我看秦王扫六合

车同轨书同文

我看万里长城万里长

巍峨蜿蜒似巨龙

都江堰郑国渠

日夜奔涌不复回

桑梓岁月几枯荣

-

我看西楚霸王刎乌江

大汉从此展辉煌

卫青、霍去病、飞将军李广

杀得那匈奴逃命奔藏

张骞通西域苏武牧羊

太史公桌前堆满一百三十卷章

-

我看三足鼎立魏蜀吴

赵子龙长坂坡七进七出

仲谋坐定东南战事未休

孔明鞠躬尽瘁扶持后主

我看玄奇洒脱魏晋风骨

七子七贤那惊世的谈吐

-

我看南北朝纷争乱世

隋开中原大业垂青史

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贞观之治万邦来朝

太白绣口吐出半个盛唐

野老墨笔写尽民生苦凄

可惜安史之乱风云起

天生丽质杨玉环

马嵬坡下香玉死

-

我看黄袍加身宋太祖

铁面无私包青天

江山飘摇分南北

三苏父子逞文坛

愁宗手下无新词

岳飞凭栏发冲冠

我看陆游沈园收起一世疏狂

辛弃疾气吞万里如虎

易安晚年凄凄惨惨戚戚

-

我看蒙古铁骑闪寒光

横扫欧亚古战场

丹心义士文天祥

一曲唱罢断人肠

-

我看郑和下西洋

阳明悟道、伯温测字

唐伯虎葬花点秋香

戚家军驱除倭寇把名扬

-

我看满清三百年

一半盛世一半殇

《四库全书》十亿字

戊戌变法六君子

头颅落下热血扬

-

我看辛亥革命终爆发

秋瑾“身不在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黄花岗下七十二志士

鲁迅以笔为枪辛辣讽刺

-

中华遍地是英豪

看抗日战争滚滚硝烟

看百万雄师横渡长江

看天翻地覆正道沧桑

看抗美援朝雄渡鸭绿江

看劫后余生中华走向富强

-

我是一轮明月

向大地洒下圣洁的光

一如五千年前那般痴狂

注视着这片土地天翻地覆的模样

文/王超亚 (@一诗一文 发现诗意生活、每天给你温暖陪伴 )

古代历史中,公认的四位千古一帝,无人能超越,影响至今!

在古代历史中,经历了很多朝代,其中皇帝就有四百多位,在这些皇帝之中,有明君、有昏君、有贤君,然而,能真正称得上千古一帝的,也只有这四位了,他们为国家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变化。

第一位,秦始皇嬴政,首先,秦始皇花费了十年时间,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的诸侯纷争,完成了大一统,然后,废分封,改郡县,加强中央集权,使国家政令快速实行,其次,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加速了社会发展。

然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使边疆百姓免受异族的侵略之苦,而且,派军征服了南越少数民族地区,扩大了疆域范围。

最后,修建交通,沟通水系,以都城咸阳为中心,修建了宽阔的驰道,交通运输更加便利,而且,在南越开凿了灵渠,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给两地的百姓带来便利,因此,他被称为千古一帝,实至名归。

第二位,汉武帝刘彻,其一,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势力,并且,实行举孝廉官场制度,选拔品德好的为官。

其二,抵御匈奴,解决边境危机,汉武帝在位期间,汉朝进入鼎盛时期,在军事上对匈奴展开反攻,先后派出卫青和霍去病对匈奴发动三次大规模作战,均击败匈奴,不仅收复了肥沃的河套地区,还迫使匈奴迁徙到漠北地区,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既捍卫了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又展现了大国雄风。

其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创了丝绸之路,加强了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带回了许多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种子,极大地促进了民生的发展。

其四,开发南方,汉族的文化和农具带到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加强了南方的农业发展,使南方更深地扎根于汉朝,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

第三位,唐太宗李世民,首先,完成统一大业,李世民帮助李渊,消灭了其他叛军,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百姓多年战乱流离的痛苦。

其次,李世民在位期间,对内开创了贞观之治,注重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使经济迅速发展,人们得以休养生息,使国家繁荣昌盛。

最后,对外开疆拓土,征服东突,龟兹等,扩大了唐朝的疆域,出现了各民族纷纷来朝的繁荣景象,为盛唐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四位,康熙,首先,整顿朝堂,8岁登基,就用计除掉鳌拜,除掉其党羽,掌握权力,使得朝廷政令得以更好的实行。

其次,平定了三藩之乱,解决了南方的三王之乱,使得清朝没有了割据势力,让朝廷政令更加畅通,百姓得以更好地发展生产。

然后,抵御外敌,打败沙俄,双方签订条约,划定双方领土,沙俄多年不敢入侵,而且,清朝的海军收复台湾,有效的完成了国家统一。

最后,注重经济民生的发展,促进手工业的发展,引进扩大红薯种植,使得民间很少发生饥荒,对外贸易迅速扩大,大量的茶叶、丝绸、棉布、瓷器等运往其他国家销售,加强了与外国的深入交流。#头条创作挑战赛##历史# #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真的是暴君吗# #秦始皇# #汉武帝# #唐太宗# #康熙# #历史真相官#

杨广在行宫中散步,突然问旁边的王氏:“最近召见你舅李渊,为什么总是不来?”,王氏回说他生病了,杨广非但没有关切还直接问:“他会不会病死?”,李渊知道后,非常恐惧,心想自己干的事难道被他知道了。

原来,公元613年初,李渊从地方太守的任上调回到朝中担任卫尉少卿。此时正赶上杨广发动第二次高丽战争,李渊赶赴怀远镇负责督运粮草军需。旋即爆发杨玄感叛乱,李渊又被紧急调回弘化,担任留守,并主持潼关以西十三郡的军事。

此时的李渊可以说是杨广倚重的心腹,从地方到中央,随着权利的增长,李渊问鼎中原的野心也在不断膨胀。 为了能够为夺取天下做准备,李渊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势力,网罗天下的豪杰。史称其“历试中外,素树恩德,及是结纳豪杰,众多款附”。

但是,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即使李渊做得很谨慎,可杨广也不是一个瞎子。最终还是引起了杨广的怀疑,这便有了开头的一幕。

对于李渊来说,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因为皇帝想要让自己死,而且还是一个多疑的帝王。皇帝随时下一道诏书,李渊就可能富贵不保,甚至人头落地。

怎么办?是索性起兵造反,还是就这么坐以待毙?虽然天隋朝天下已经烽烟四起,但是还远没有到轰然倒塌的地步,现在起兵,杨玄感就是前车之鉴。 此时的李渊,想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便是如何才能保住性命,让自己熬到隋朝大乱的时刻?

终于,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李渊想到了保命的方法。 李渊想到的方法便是自秽。于是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李渊终日沉迷酒色,并且大肆贪污受贿,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已经堕落了——从一个精明强干的朝廷重臣堕落成一个酒色财气的庸臣和昏官了。

李渊“堕落”的消息很快就通过朝廷的情报网落进了天子的耳朵。 杨广笑了,他悬了许久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了。一个酗酒、纵欲、贪财、好色的中年男人,还有多少觊觎天下、逐鹿中原的野心和能力呢? 所以杨广特别喜欢现在这副模样的表兄李渊。

公元615年四月,终于重获天子信任的李渊被任命为山西、河东讨捕使,负责镇压当地叛乱。在龙门,李渊身先士卒,仅率少数骑兵便大破变民首领毋端儿的数千部众。

公元616年年底,李渊在历任右骁卫大将军、太原道安抚大使等职务之后,终于被擢升为太原留守。

太原是帝国北部边陲防御突厥的一座军事重镇,城高池深、兵强马壮,储存的粮饷可用十年。隋炀帝交给李渊的任务是让他镇守此地,负责清剿周边地区的叛乱,并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共同防御突厥。

可对心怀异志的李渊来说,这座太原郡无疑将成为他开创帝王大业最理想的根据地。因为它不但是一座给养充足、战略地位十分突出的军事重镇,而且是五帝时期圣君唐尧的发祥地,恰与李渊唐国公的爵衔相契,所以自从以安抚大使的身份进驻太原后,李渊就已经“私喜此行,以为天授”了。

所谓“天授”,也就意味着叛隋起兵、争霸天下的时机已经成熟。为了这一天,李渊已经默默等待好几年了。

公元617年,站在晋阳城头的李渊望着千里黄云、北风吹雁,一股澄清宇内、舍我其谁的豪迈之情猛然在胸中激荡。 经历了数年战乱的隋朝,已经遍地都是起义军,此时正是趁乱抢占胜利果实的时候,李渊仿佛看见天命正在向自己遥遥招手。

李渊万分感慨地对次子李世民说:“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而今我等能得此地,绝对是上天的恩宠和赐予。予而不取,祸将斯及!”

在幽暗的深渊中蛰伏了许多年的这条大唐巨龙,终于缓缓地昂起了头颅。在经过了数年的潜伏,李渊终于决定开始行动,在太原起义,随后迅速占领隋朝都城长安,以关中为基础逐鹿中原,最终问鼎天下。

我是@烈酒红茶刺史家 ,关注我,每天分享一个历史小故事。#历史冷知识# #历史#

网友发问,秦始皇与刘邦,谁的历史地位更高。大多数人都认为秦始皇的历史地位,远高于刘邦。

于是发帖回答这个问题。

秦始皇是奋六世之余烈,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汉高帝是起身布衣,杖三尺剑而定秦项之乱,实现国家的再次统一。

秦始皇确立了郡县制度,影响了以后中国的制度走向。所以千年皆行秦国政。但是,秦政实际是二世而亡。汉朝改良了秦政,传国数百年,史称强汉。所以,千年所行的实际又不是秦政,而是在秦政基础上改良出的汉政。如果千年皆行秦国政,与亡秦同辙,整个中国历史就会你方唱罢我登场,朝代短促,绝不会有强汉盛唐以及宋明的辉煌。

历代帝王,皆愿与高帝比功,很少愿与始皇帝比烈。如石勒只问自己与高帝相比怎么样,从来没有人问自己与秦始皇相比怎么样。历代帝王皆愧与秦始皇比烈,皆不愿与秦朝同辙。

所以,自两汉而魏晋,而隋唐,而宋元明清,汉高帝的历史地位,皆远高于秦始皇。秦始皇的历史地位的无限拔高,是现代的产物。

#我要上微头条#李诵做26年太子,因中风卧床不起,得知父皇驾崩,立马站起来继位

唐德宗的长久统治

李诵的父亲是唐德宗。说起唐德宗,可能很多人比较陌生,因为涉及到唐朝,唐太宗、唐玄宗、武则天等皇帝的光芒太盛,相对来说,唐后期帝王就逊色不少。

其实唐朝后期的帝王并不都是一无是处的,唐德宗就是很有作为的一位君主。唐德宗的名字叫李适,他是在平定安史之乱中成长起来的,宝应2年,刚二十出头的李适就被封为天下兵马元帅,并平定安史之乱,风头一时无两。

在战争或动乱中成长起来的君王,一般都具有雄心壮志和谋略手段,唐德宗也不例外。他继位后,励精图治奋发向上,渴望恢复他太爷爷玄宗时的盛世面貌。

李适要做的第一步就是重振皇权。这里面涉及到唐朝后期重要的政治现象——宦官干政,李适的父亲唐代宗是靠着太监李辅国等人的支持才登上皇位的。

宦官集团自恃有功,开始扩大政治势力,甚至直接干政,使得皇帝多有掣肘,无法集中权力办大事。唐德宗李适颇有手段,他利用宰相与宦官矛盾,主动拉拢外朝大臣,去削弱宦官势力,其效果是可观的,大权重新回归到他手里。

接下来唐德宗开始他的复兴大业,政治上,任用杨炎为相,限制地方藩镇势力扩张;经济上改革赋税制度,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文化领域兴起古文运动,韩愈、孟郊等人才涌现。

复兴盛唐的梦想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必然要求唐德宗保持长久统治,才有足够时间去治理江山,但这却苦了他儿子李诵。

太子李诵的困局

对于太子李诵来说,要当上皇帝太难了,原因无他,就是亲爸唐德宗太能干了,而且身体倍棒,吃嘛嘛香,自己除了一步步熬着,没有其他任何方法。

李诵是在唐德宗登基不久被立为太子的,那时的他才19岁,正是少年意气尽风流,天下风云尽我手。他想的是已经成为太子了,距离帝王之位只有一步之遥,不用担心其他事务。

他悠闲惬意地过着自己的太子生活,基本不用操心朝政。因为他爸德宗太能干了,朝政诸事都亲力亲为,仿佛拥有无穷的精力。在这种环境下,李诵自然很清闲了。

清闲的背后其实是对皇位的看重,李诵的谥号为顺,即为顺从、谨慎之意。史书对李诵的评价是“慈孝宽大,仁而善断。”说明了他的仁善只是手段,目的就是为了当上皇帝。

李诵在当太子期间,没有过多表达自己的看法,是因为他知道唐德宗是热衷权力的,涉及到权力,可是连血肉亲情也不顾,因为唐朝是有传统的。

试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杀兄取位;唐玄宗听取武惠妃谗言,杀了自己的三个儿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桩桩件件无不是血的教训。

李诵当然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他只是暗中观察朝政,藏而不露,实际他有自己的打算,早就部署好了自己的谋士集团,也就是“二王刘柳”。二王指的是王叔文和王伾,刘柳指的是刘禹锡和柳宗元。

有了这个政治集团,李诵准备着登上皇位大展拳脚。但无奈的是,在他最佳的时机、最年轻有为的年纪,他的父皇唐德宗始终横亘在他的面前。而李诵的恭敬谨慎,说明他不会发动喋血政变,这注定了他的悲惨结局。

悲喜两重天

如果早当上皇帝,李诵万事无虞,但事情就怕夜长梦多,当太子的时间过长了,李诵的太子之位就不是那么牢固了,开始有人挑战他。

贞元3年的郜国大长公主之狱事件,差点把李诵拌倒。事情是这样的,郜国公主是肃宗之女,她仗着身份特殊,经常出入东宫,淫乱宫闱。最关键的是她还行巫蛊之事。

得知太子东宫出现这样的丑事,唐德宗非常震怒,他狠狠批评了李诵,并起了废掉太子,改立舒王李谊的念头。尽管由于太子认错态度诚恳,这个念头并没有实行,但是给李诵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阴影。

由于储君时间太长,再加上后期皇位争夺,李诵陷入了长期抑郁困顿的情绪中,这种情绪和唐德宗后期的昏庸贪婪是同步的,代表着唐朝国运的败象,已回天无力。

贞元二十年,在长时间的精神压力下,李诵突然中风,丧失了言语功能,并且卧病不起。唐德宗派太医来诊治了多次,效果都不理想。这个事件导致了连锁效应。

首先是唐德宗受太子病重的打击,身体状况恶化,随时都有驾崩的可能,而太子集团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下,对前途一片茫然,致使反对派势力大涨,皇位争夺趋于白热化。

终于在贞元21年,唐德宗走完了人生最后的路,宣布传位于太子李诵。这时好多大臣担心太子的身体状况,难以参加登基大典,但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了。

当听到父皇驾崩,自己可以继位的消息,多年卧病在床的李诵,在惊喜刺激下,居然可以站起来了。他在料理完唐德宗后事后,举行了隆重的登基典礼,至此李诵终于登上皇位。

但是由于李诵长期卧病,致使反对派势力大涨,在他继位后,因为贞元革新,触犯了这些反对派的利益,他们开始不断发难,李诵难以应付,仅仅8个月就被迫退位,传位给嫡长子李纯。

李诵可谓是历史上最憋屈的太子,从他继位前后的事迹来看,都是权力惹的祸。

顽童与一千多年前的历史文明

在巨大的,由青铜浇筑的,唐大明宫全景模型上,有个小顽童在上面,时而巡视,时而奔跑,时而俯身观望,好像在寻找着什么。

这厚重的历史长河画卷,不可能引起他的注意,他也不可能知道,一千年以前,他踩踏的这个地方,发生了什么?吸引他目光的大小建筑模型,曾经又有怎样的故事?在那浩瀚的中华历史文明中,曾经独霸这块地域中的主人,又上演过什么样的,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这里的主人曾经为中国文明的历史,写下了多少宏篇伟业,贞观之治,武周治国,开元盛世,安史之乱……

大唐历史第一次将中华文明,推到了让世界瞩目的高度,开拓出了幅员辽阔的中华版图,实现了万方朝圣的壮举。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百年复兴的关键时期,第二个百年,2049年我国将超越盛唐,达到再次辉煌的文明高度。

28年后,这个幼小的顽童,他会明白,他会看到,他会见证,中国已经全面复兴,他曾巡游的盛唐文明,已经无法与之相比,中国已经成为经济,科技,军事全面振兴的世界一流强国。

《日本为什么只崇拜强者《》

日本文化不是一个“认理”的文化,而是一个“认力”的文化。它崇拜强者,不习惯与人平等相处,习惯于与强者结盟。盛唐时,中国不仅文化上强大,在白江口海战中几乎全歼日本舰队,日本由此崇拜中国,自觉地向中国学习。后来大英帝国威风一时,日本寻求与英国结盟,对抗俄国。德国强大,日本则与法西斯德国结盟,一同成为二战元凶。美国的毁灭性打击,粉碎了日本所谓“本土决战,一亿玉碎”的梦呓,日本转而与美国结盟。日本崇拜强者,但它与强者为伍的目的在于以变强为圭臬,借力强者,最终超越强者。

这种崇强文化深深植根于日本历史根深蒂固的等级制观念,植根于日本“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的价值观,以及迷信武力,崇尚武力,优胜劣汰,弱肉强食,实力至上的“武士道”精神。这种观念不仅渗透到日本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也支配着日本的对外关系。这与中国以德服人,维护正义,同情弱者,尊重弱小民族,坚持国家不论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平等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是完全不同的。

中国兵学圣典《孙子兵法》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最高境界,但在日本看来竟归结为一个“怕”字。日本第一部兵书《斗战经》称“孙子十三篇,不免惧字也。”日本兵学主张“正攻战法”,习惯强攻,力图中央突破;中国则倡导出奇制胜,避实击虚,先弱后强,迂回包围。凡此种种,无不是这种价值观的反映。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某些日本人内心深处至今不愿意放下自甲午战争打败大清帝国以来高傲的头颅。他们宁愿做屈服于美国原子弹的“屈原派”和被苏联武装打败的“苏武派”,也不愿意承认被中国人民彻底打败的事实。近年中国综合国力快速成长,日本内心十分纠结。既有对西方文明的自卑,又有在亚洲国家面前难以割舍的自傲;既有对被中国抛下,失去亚洲领头雁地位,沦为二流国家的恐惧,又有背靠世界强权,最后与中国一争短长的心理安慰。

中日关系至今难以摆脱困境,原因固然很多,日本的扭曲心态作祟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因素。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以理服人,不赞成以力压人,但这不是说不要力。在当今强权政治依然横行的世界,在“强者崇拜”依然根深蒂固的日本面前,没有强大的实力,仅有政治道德上的正义是远远不够的。没有正义的实力是邪恶的实力,而没有实力的正义则是苍白的正义。发展是硬道理。中国面临的一切内外问题的解决都以中国的稳步发展为基础。中国实力壮大一分,处理各种挑战的主动权与自由权就多一分。

中国人民正大步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道上,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离民族复兴伟业的目标这么近。中国国力的进一步壮大本身也许不会使中国面临的各种复杂挑战一下子自然消失,但中国国力的进一步壮大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于我们应对各种挑战,包括促使日本跨越心理障碍,正视现实,回到理性轨道上来,无疑具有不可估量的正面效应。

李渊的野心究竟有多大?将他4个儿子的名字连起来看看,就明白了

不一样的李渊起兵

在诸多的影视剧中,为了过度刻画李世民的功劳,很多人将李渊给“弱化”了,其实他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

李渊的祖父是西魏的八柱国之一,比肩隋文帝杨坚,李渊的父亲也是柱国大将军,其母亲更是独孤皇后的姐姐。

看到了这里,可能有人会觉得李渊是靠着祖上的荫蔽才得到的权威,或许有这样一方面的原因,但也离不开他自身的才华,与个人的性格。

首先,李渊的办事能力很强,他曾先后在荥阳、楼烦两个郡做过太守,可以说有过基层的经历,而后一步步进入了朝廷的中枢系统。另外,李渊因为人洒脱、待人宽容,走南闯北期间也收纳了不少的能人异士。

隋文帝消灭陈国的时候,也正是有着李渊的帮助,他才能那么地顺利。只是,到了隋炀帝时期,因为早年李渊站错了队,他是太子杨勇的人,所以一直被隋炀帝杨广猜忌。

就这样,在种种的猜忌下,他多次被贬,最后为了保全自身,只能回到太原发展。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李渊虽然被贬到了太原,但却在悄悄积攒自己的力量,为后来的事情埋下了伏笔。

隋朝末年,因为杨广的残暴不仁,百姓揭竿而起,天下又再度陷入了纷乱之中。当时,李渊与自己的手下、儿子有过这样一番“有意思”的对话。

裴寂等人找李渊喝酒、谈心,气氛渲染到位后,裴寂便对着李渊说:“咱们不如造反吧”,听到这样一番话后,李世民也从旁劝说父亲起兵。

只是,李渊犹豫再三却表示不同意,还对着儿子说道:“造反是要杀头的”。从这番对话来看,李渊最开始并不想造反,他对隋朝完全是忠心耿耿的。

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李渊真的不想走上人生的巅峰、当皇帝吗?他想,而且还非常的想,这一点从他四个儿子的名字中就可以窥伺一二。

李渊的野心暗藏

众所周知,李渊一共有四个儿子,这四个儿子分别叫做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和李元吉,从表面上来看,他们没有任何的关联,但如果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李渊暗藏的野心。

首先是李建成,从字面意思上可以理解为“建立功勋、成就一番大业”,寄托了李渊对儿子、以及自己内心的期盼,这是一个最初的心愿。

然而是李世民,关于这个名字还有一个典故。李世民出生的时候,有一个老道士给他看了相,说李世民不凡,有帝王之相。随后,李渊便根据相士的预言取名李世民,寓意为“济世安民”。

李渊的第三个儿子名叫李玄霸,自古以来,天地玄黄便代表着天下的意思,“霸”也有称霸的意思,李渊给三个儿子起这样一个名字,大有称霸天下之意。

最后便是四子李元吉,在一些古籍汇总,“元”的意思是“从零开始”,吉也就是表面意思大吉大利、风调雨顺等,这样的寓意也非常的不简单。

从上述的介绍可以发现,或许最开始的时候,李渊仅仅是想要建立一番工业,但从二儿子李世民开始,他心中的想法便发生了变化,也有了“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的想法。

等到了三儿子、四儿子的时候,李渊的这种想法更加强烈了,要不然也不会取名“玄霸”,以及称霸天下之后,想要万民同乐、大吉大利。

李渊太原起兵

画面回到李渊与儿子的一番谈话后,在上述的谈话中,李渊的表面意思很简单:“我不想造反”。然而,他在私底下却是如何做的呢?或许会让你大跌眼镜。

杨广失去民心之后,李渊不断在太原招兵买马,还拉拢一些当地的贵族、门阀世家,短时间内就积累了一股巨大的力量,等待时机揭竿而起。

果不其然,在大业13年的时候,李渊撕下了他那隐藏的面具。趁着杨广南下江都、遭遇危机的时候,直接派兵3万,以“废昏立明,拥立代王,匡复隋室”的占据了长安城。

截止到此时,李渊的野心才算是真正暴露了出来,他像曹操一样“挟天子而令诸侯”,打着“匡扶正义”的旗号,不断发展自己的势力,名声、好处全都让他占了。

从这一点不难看出,李渊是一个十分小心谨慎的人,没有十足的把握,他是不敢“跨出最后一步”的,但当大局已定的时候,李渊便会毫不犹豫。

果不其然,隋朝气数已尽时,李渊直接逼迫小皇帝杨侑将皇位禅让给自己。自此之后,中原大地改朝换代,李唐取代了隋朝的天下,成为了历史的主流。

在后来的发展中,李渊又先后击败了王世充、刘黑闼、窦建德等人,实现了中原的大一统,政权又回归了稳定,也为“盛唐”奠定了基础。

俗话说得好,虎父无犬子,在父亲耳濡目染的教育下,他的几个儿子也不是省油的灯,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最后上演了一出“玄武门”之变,政权又再度易手,至今依然被人津津乐道。

权力被夺取之后,李渊见再无翻盘之地,便答应儿子“禅让”,自己成为了太上皇,专门在后宫之中享清福,还给李世民生下了不少的“兄弟姐妹”,温柔乡中过完了自己的一生。对于李渊此人,你有什么看法呢?

大连的一条即将开业的“日本风情街”引起热议,批评之声一浪高一浪。说一些个人看法。

①日本侵华战争硝烟散去不足百年,日军在中国土地上手段凶残,制造的灾难罄竹难书,且日本至今并未在任何正式文件上对此表示歉意,甚至还对中国统一大业又开始蠢蠢欲动。

②大连所在的东北遭受日本侵略蹂躏更甚,早在清末,即制造旅顺大屠杀!“九一八”是现代中国最深重苦难的开始。

③以色列国内会允许建“日尔曼风情街”吗?韩国会允许“日本风情街”的存在吗?为什么我们要到处建“日本风情街”?

④“盛唐小京都”是无逻辑的噱头。“盛唐”与“京都”有什么必然的历史的关系?不过是汉字与日文的关系:画虎不成反类犬。且今日京都建筑样式就完全是盛唐模样吗?绝不是!

⑤2016年国务院即启动《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在各类规定中进行规范明确,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其中包括居民区、楼群、建筑物等。西洋名在禁止之列,东洋名就能例外?

上世纪五六十年曾有一个日本人说了这样一句话:被打的人忘了痛,打人的人又有什么错!

炎炎夏日,古人都喝什么饮料呢?老祖宗喝得比咱们还精致(上)

最近已经进入了炎热的夏天,各地气温纷纷爆表。人们开始了避暑的日子,除了吹空调那就是来点儿冷饮,比如说被网友戏称为快乐水的冰镇可乐,或者是来点冰镇的水果茶,或是一杯冰美式,喝着饮料吹着空调看着综艺好不惬意。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确实为人们提供了不少的便利。

那么作为传统的美食大国,中国人如此讲究饮食,饮字甚至还在食的前面,说明古人对饮品还是相当重视。

关于饮品的发展在周朝开始有了较为详细的记载,而周朝的饮品由于礼乐制度因而有显著的阶级之分,天子与诸侯王与平民所饮用的东西,被严格区分开来。

《周礼·天官·膳夫》记载到:“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品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

其中的六清指的是六清指水、浆、醴(li)、凉、医、酏(yi)。

顾名思义水即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饮用的白开水,在千年前基本上都是井水。而浆根据《周礼注疏》解释为:“浆者,今之截浆。” 截意为醋。可以推断是一种带酸味的汁水,至于味道到底如何可能也只有根据文献遐想了。

据资料显示:

“醴”是指一种由甘甜的泉水和稻、麦、粟、黍等不同的谷子酿造的薄酒,味道微甜。凉是以糗饭糗饭是干粮或者连接成块状或糊状面食加水及冰制成的冷饮。

“医”就是煮熟的粥加酒做成的饮料比“醴”要清淡一些。“酏”的口味更加清淡,东汉郑玄注释说道: “今之粥”,又曰: “酏饮,粥稀之清者。”一般是指酿酒所用的清粥,也指米酒,甜酒或者黍酒。

“六清”皆由卖浆的人负责,浆人是周朝一种负责饮品的官员。

由于严格的礼乐制度以及当时的物质条件,“六清”只能由天子以及诸侯王饮用,茶也是只能由贵族阶级才能享用。

而平民百姓在先秦的饮料也种类繁多只是远不如贵族精致。

他们有粟米和稻米熬成的米汤,也有具有现代饮料雏形的是果酒、米酒这些带有甜味的酒,而且当时就已经有了豆浆,在当时称为“藿(hong)”,根据贫富差异人们往往用不同的原材料,贫苦百姓用豆叶做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而富户可以做成肉汁状的浓肉汤。

由此可见早在先秦时,中国人已经十分重视自己的饮品了。

由于古代生产力的原因,除了王公贵族有佳品可饮用,一般平民到汉初最主要的饮品都是井水,泉水。

而对于贵族来说蜜浆则受到了欢迎,蜜浆就是兑了蜂蜜水的饮品,在当时是一种高级饮料。

现代的人现在能随意饮用的蜂蜜水,在汉代却是贵族和皇上才能饮用的,看到这里还不赶紧去冲一杯蜂蜜水,体验下贵族的感觉。

而汉代的酒类就比较繁多了,米酒果酒之类的酒在当时受到各个阶层欢迎。东汉晚期由于民族融合,乳制品开始为人类所接受,因此马奶酒也受到欢迎。

到了唐代则迎来了酒类的大发展时代,这一点在唐诗中可以窥见,许多诗人留下了关于酒的名句。比如现代人非常喜爱的葡萄酒又名蒲桃酒,为唐代河东( 约为今山西省)一带酿制的美酒。 唐人王翰《凉州词》云:“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在郑谷的《赠富平李宰》诗赞此酒日:“易得连宵醉,千缸石冻春。”这里的石冻春也是一种唐代的美酒。

由此可见,在汉唐之后酒水的种类已经非常繁多,除了酒类,还有更多美味可口的饮品也逐渐被创造出来。

到了唐代有益于国家的强大,商业的繁荣,人民的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因此不太贫苦的家庭日日都要自己熬上一锅 “饮子”。

“饮子”是一种不拘时间、剂量服用的汤剂,通常可代水常饮,冷热服食都可以,还兼具保健功效与口感风味,因此风靡一时,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爱上了它。

《外台秘要》曾引《裛[yì]衣香方》载有: 泽兰香、甘松香、麝香、沉香、檀香、苜蓿香、零陵香、丁香。其具体方法是: “粗捣,绢袋盛,衣箱中贮之。”所有五香作为饮品,类似于现代的草本茶,半水半药,如现代的金银花茶,五花茶等草本饮品,有强身健体,消暑解渴的功效

可见古人除了追求饮料的口感,需要味美色美,还需要其承担一定的保健功能。相反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对健康不甚重视,只是贪图饮料的味道。

到了后面甚至出现了专门贩卖饮子的商铺,种类更加繁多,有薄荷饮,紫苏饮等饮品。

唐朝除了饮子以外,还出现了果蔬类饮品,在《大业杂记》中此类饮有乌梅浆、莲房饮、瓜饮和槟榔饮者四类葡萄、石榴、杏仁、甘蔗等水果也被唐人纳入到果蔬饮品之列。唐代最为独特的果蔬饮品当属从域外引进的“三勒浆”。

此外蛋白质丰富的乳制品也随着商业的发展,传入中原受到唐人喜爱。在盛唐的时候,世人皆好胡风,奶经过加工制成,有酥、酪、醍醐等不同名称,其风味和成品像极了现代的酸奶。

其中的酥山受到了唐朝宫廷贵族的喜爱,用酥油做成山峦形状的冷饮,一般由女性用洗干净的手握住,把酥滴入石榴汁或者是樱桃汁,这就是红酥,这样繁琐的步骤以及昂贵的原料,使得一般的百姓几乎无缘品尝。#头号周刊#

#赵匡胤和赵光义相比,谁的治国才能高# “马上打江山,下马坐江山”赵匡胤、赵光义两兄弟继发动“陈桥兵变”后南征北战结束了“五代十国”一百多年中原大地混乱的局面建立了大宋王朝。

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先后治理北宋王朝由于所处宋王朝时期不同,治国方针也有所区别,大的战略宋太宗还是延续了宋太祖赵匡胤的治理方略。

先看看宋太祖赵匡胤的治国方略。赵匡胤即位后,“在政治、军事和财政、经济诸方面的立法都贯穿着一个总原则:以防弊之政,为立国之法。”“防弊之政”,这是赵匡胤治国的基本理念。

首先,他集政权于皇权,赵匡胤便推行了一整套施政制度。史记载: “诏设通判于诸州,凡军民之政皆统治之,事得专达,与长吏均礼。知州府地方长官的权力被削弱了。皇上手中的权力也就大了。其次,集兵权于皇权,赵匡胤最忌讳的莫过于诸将手中的兵权,最具经典的就是“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加强了皇帝对军队的控制。第三,集财权于皇权,在梳理财赋汇聚的渠道后,朝廷设置度支、盐铁、户部“三司”,分别负责全国的财政收支。除三司之外,朝廷又建立由皇帝亲自掌控的一套财政机构,即“内库”。内库成为皇帝全面控制国家财政的有力机构,成为提高并巩固皇权的物质基础。第四,重文轻武,强化科举制度,赵匡胤是武将出身但他知道靠文人治理国家的重要性,所以他强化科举制度,对科举出来的文官给于重任。重文轻武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文人的地位大大提高,宋代文化空前繁荣,同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由于过分重视文化而忽略了军事建设使得北宋军事开始衰退。

再看宋太宗赵光义的执政理念。我个人认为大的治国方针还是延袭了宋太祖的执政理念。由于其兄长赵匡胤突然驾崩赵光义继位。宋太宗继续东征西讨。他先发兵逼迫平海军节度使陈洪进、吴越王钱镠献土归降,再挥兵攻克太原,一举灭掉了北汉。终于实现了他哥哥宋太祖的统一大业。

宋太宗继续“兴文教,抑武事”,加强文官治国。他命人编纂了《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等三大类图书典籍。他非常重视文化事业,北宋之所以文学昌盛,文曲星辈出,甚至可以与盛唐相提并论。

为了巩固其统治,宋太宗还进一步削夺藩镇的兵权、财权与司法权,取消了节度使统领州郡的权力,下令天下所有军州全都直隶朝廷,在宋太祖打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太宗还继续执行宋太祖与民生息、轻徭薄赋、发展社会经济的各项方针政策,并逐步完善了太祖草创的各项规章制度。在他执政期间,北宋王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鼎盛局面,奠定并夯实了宋王朝统治中国三百多年的物质、文化基础。

宋太宗在军事上一大败笔就是御驾北伐,企图收复五代时被后晋“儿皇帝”石敬瑭献给契丹(辽,)的幽云十六州,经数场恶战,均被辽军击败,丧师败北,自己还差点被俘。幽云十六州成为宋人心中永远的痛。

综上所述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的执政理念都是差不多,总体上都属于能力不错的皇帝。治国能力方面各人认为由于宋太祖赵匡胤毕竟文武双全,比宋太宗文人皇帝应该高一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不是随便叫的。

中国各个朝代分别统治了多少年?

夏朝:450年

商朝:600年

周朝:795年

秦朝:15年

西楚:5年

西汉:210年

新朝:16年(王莽)

玄汉:3年(刘玄)

东汉:196年

三国时期:61年

晋朝:156年(两晋)

十六国:116年

南北朝:170年

隋朝:38年

唐朝:290年

武周:15年

五代:54年

十国:89年

辽朝:218年

西辽:95年

北宋:152年

南宋:167年

西夏:189年

金朝:119年

大蒙古国:54年

元朝:98年

北元:121年

韩宋:11年

明朝:277年

南明:39年

清朝:268年

各朝各代由于各自所处的环境差异、统治者的境界和能力不同,统治的时间也各不相同,相差极大。

中国各朝代统治年数最长的是周朝795年,而最短的刘玄的玄汉朝则仅仅维持了3年。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分分合合的历史进程中,涌现了无数的英才,演绎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留下了一段段令人缅怀的传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璀璨的文明。

自从“千古一帝” 秦始皇嬴政完成了中国大统一的大业,建立起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后,之后的所有朝代没有存续超过300年的,最为接近的是唐朝,一共持续了290年。

秦始皇统治的秦朝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大一统国家模式,创造了中国皇帝专制模式,一朝替代一朝,延续了两千年。

汉武大帝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局面。

无数人神往、以之为荣的盛唐,可以说是中国历史最强盛的时期。想象万国来朝的盛况,让国人不由自主地迸发出无限的自豪、无穷的想象,对长安无限的向往。从繁盛的唐诗中可以感受其浪漫、盛大、华彩和雄健,一种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自信。

朝代是历史的载体,而人则是朝代的载体,无数历史人物,用他们的故事描绘出了一副荡气回肠的历史画卷。从秦汉、唐宋、元清到新中国,中华民族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

中国园林的繁盛

隋唐时代,园林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时期。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形成。寺观园林更加世俗化。私家园林追求个性特征,向文人化的园林创作方向发展。以诗入园、因画成景的做法在唐代已渐成熟。

隋唐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画理论开始深刻影响着园林艺术创作。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达到了繁盛时期。

园林建筑的个体形象和整体布局丰富多样,假山一词开始用作园林筑山的称谓,赏石成为造园特色。

文化繁荣对造园产生了重要影响,诗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活动,园林开始融糅诗情、画意。

观赏植物栽培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引种驯化、移栽异地花木,并培育出许多珍稀品种如牡丹、琼花等。

隋唐时期的皇家园林集中建置在两京——长安和洛阳。该时期皇家园林的建设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远远超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形成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三个各具特色的类别,整体的规划设计和艺术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对后世皇家园林的营建影响深远。君民在曲江同乐,成为长安城市风情的历史画卷。

隋开皇二年(582)在汉长安东南建造大兴城,唐代改名长安。隋大业元年(605)在北魏洛阳故城以西建设东都,构建了以伊阙龙门为天极,以洛水贯穿都城的布局。两城建有大量宫苑。

大内御苑呈宫、苑分置的格局。宫苑之间可彼此穿插延伸,如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禁苑等。

行宫、离宫大多建置在优美的山岳风景区,如东都苑、九成宫、华清宫等。

唐代在都城近郊一些山水形胜之处,建置亭、榭等,做公共游憩,如乐游原、曲江等。

盛唐之世为私家造园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文人参与造园蔚然成风,这一时期的私家园林将更多的诗画情趣赋予其中,甚至衙署内也多有山池花木的点缀,为宋代文人园林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唐代都城长安和东都洛阳的士大夫普遍营建私家园林,时人称之为“山池院”。

隋唐时期,寺观大量兴建,寺观园林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由于寺观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寺观园林既有宗教活动的功能,又具有风景游览的功能,至今仍是我国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地的重要历史依据。

隋唐时期,杭州地区逐步形成了净慈寺为中心的南山寺院群,与以灵隐寺为主的北山寺院群,构成“两峰胜概山僧得”的寺院园林景致。

华中师范大学的课堂上,戴建业教授正在讲李白,李白没有工作,为什么还那么潇洒?戴老师说,原因说出来,连我都佩服……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喝酒入豪肠,七分是天上的明月,三分化为剑气,李白张口一吐,造就半个盛唐。

 

戴建业老师感慨万分,“这就是盛唐,浪漫的要死,狂的要命。最狂的就是李白。他的狂简直让我们不能理解,你们听懂了没有?”

 

李白自我感觉之良好,好到让你感到恐怖。李白认为,天下没有我搞不定的事,写诗我可以,当官我也可以。小官我可不当,要当就当宰相——像诸葛亮那样的宰相。

 

终于,天宝元年,唐玄宗十分欣赏李白的才华,于是召他入朝为官。李白狂的没边了,一点不收着。

 

他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戴老师忍不住吐槽,“李白这个鬼样子,一看就不是当官的料。”

 

但是李白就是狂,即便被唐玄宗给了他一笔钱,把他撵出了长安城,李白依然狂放不减当年。

 

李白这个狂人一直相信自己是仙人,身上有仙气。唐玄宗赐金放还后,他这个无业游民就一边去游山玩水,一边去“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

 

中间遇到了超级大粉头杜甫,李白也不知道使了什么仙法,杜甫非得跟着他加入寻仙大业。

 

李白也洒脱,既然你要来,那本仙人就赏个脸让你加入吧。后来他们两又碰到一个浪荡鬼高适,三个人一起“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

 

天宝三崽从河南搞到河北,从夏天搞到秋天,三个人蓬头垢面的。“天宝三靓仔”被自己折腾成了三个倒霉鬼。

 

呼呼的秋风像刀子一样打在杜甫的脸上,狠狠地把他拍醒了。杜甫缩缩脖子,揣着手,他对李白说,“老哥我不干喽,你看看我们都干了些啥?”

 

尽管李白也没有找到仙人,但是他对于自己是仙人这件事深信不疑。他称自己为“谪仙人”,意思就是从天上被贬谪下来的神仙。

 

李白说,你们看看,我跟你们不一样,我身上呼呼冒着仙气。没有人相信李白,只有一个人信了,那个人就是贺知章。

 

贺知章看了李白的《行路难》以后大加赞赏,把他吹到了天上。贺知章说,“哎呀,这后生写的诗咋这么神,你不会是天上的太白金星下凡吧?”

 

李白听了这话泪流满面,他马上敬了贺知章一杯酒,“老哥,你简直是我的知己啊。”

 

为了这事,李白敬了贺知章一辈子,对他比对待亲人还亲,得知贺知章的死讯后,痛哭不止……

 

戴老师在台上记得正起劲,一个女生忽然站起来问,“李白一个大唐第一无业游民,他怎么有钱游山玩水呢?”

 

对于这个问题,戴老师意味深沉地笑着说,“李白哪个会缺钱咧?他先后娶了四位夫人,个个非富即贵,可以说,在李白的字典里,就没有缺钱这两个字。”

 

戴老师又补充说,李白是不光是“大唐第一无业游民”,他还是“大唐第一顶流明星”,红得发紫,李白去哪个景区打卡,一堆粉丝排队等着请他吃饭喝酒。

 

不夸张地说,李白的粉丝排成一排,能绕地球好几圈。都这样了,要是李白还缺钱,那真是没天理了。

 

这就是华中师大戴建业老师的课堂,听戴老师的课一点都不累,他讲课就像是讲段子,总能把你逗得哈哈大笑。

 

更神奇的是,笑完了以后一回味,诗词不知不觉都记住了,知识也记住了,这大概就是快乐学习的真谛吧。

 

喜欢戴老师的人太多,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听到他的课。所以戴老师整理自己多年来的讲课稿,出版了《戴老师魔性诗词课》一书。

 

这本书延续了戴老师插科打诨的搞笑风格,看起来一点都不累,戴老师结合背景知识,让你笑着笑着就把古诗词理解得透彻明了。

 

《戴老师魔性诗词课》绝对够搞笑,够魔性。

 

咱们看看戴老师是怎么吐槽大诗人元稹的,说元稹爱上了一个女孩子,给她写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他说亲爱的,我看到你这个大海以后,所有的黄河长江都看不上眼了。以后一排排漂亮姑娘站在我面前,我连看读不看一眼,一半是为了提高我的道德品质,一半是为了表达对你的忠诚。”

 

讲到这里,戴老师忽然话锋一转,说,这个混蛋,不到半个月就跟别的女人谈恋爱去了。

 

《戴老师魔性诗词课》,这本书基本还原了他在大学课堂上对古诗词的生动解读。

 

在戴老师的轻松解读中,我们进一步走进李白、杜甫等大诗人。增进对他们的诗词的领悟,理解他们的抱负和才气,丰富我们看世界的角度,培养我们对诗词文化的热爱,培养我们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戴老师魔性诗词课》涵盖了100篇中小学必学必考的经典古文和300条趣味文史知识,打破了学古诗词传统的方法“死记硬背”,让孩子笑着笑着就记住了知识点。

 

如果您家的孩子一学历史、古诗词就头疼,不妨入手一套戴老师的书,在快乐中就把晦涩难懂的知识学会了,何乐而不为?

感兴趣的朋友,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获取。

魏征,生于公元五八零年,幼丧父,家贫,大志。唐貞观年升为宰相,时太宗称为人镜。

幼小孤贫立大志,

喜读通涉活知识。

一生勤勉为黎民,

君前直鉴不惜身。

幼失双亲受孤贫,

立志苦读通涉深。

炀帝昏寐天下乱,

只身投奔起义军。

奇功屡建兴大业,

萧墙祸起玄武门。

唐王雄心成大业,

成败魏征心自明。

忠心辅佐敢直谏,

据理力争不让君。

不做忠臣做良相,

君舟民水心当清。

魏征病逝唐王哭,

从此无镜再照人!

岳飞,河南汤阴人,宋抗金名将,文武奇才。后被秦会所害。

从内到外都是忠,

从头到脚都是勇。

胸中装的是黎民,

百战百胜史垂名。

文武奇才聚一身,

战无不胜擅治军。

一生忠贞只为国,

功高盖世守清贫。

含冤九泉黎民雪,

西冷湖畔留英名。

只古忠臣多磨难,

功过只有后人评。

文天祥,1236年生,18岁乡试第一名,20岁殿试中头名状元。

自幼苦学怀奇才,

生于末世实堪哀。

零丁洋中战败后,

被囚魔窟志不改。

就义之时发浩歌,

激励华夏万万代。

人生至古谁无死,

死国死民我先来!

屈原,名平,祖籍长沙。楚国政治家外交家,伟大的爱国诗人。被被诬放逐后,投汨罗江而死。

屈子蒙冤比海深,

屡遭放逐似飘萍。

孤苦无依发‘天问’,

沉江不忘“怀沙情”。

人生慢慢几多路,

真理渺渺何处寻?

自古英雄多磨难,

最恨天下出昏君。

房玄龄,十八岁中进仕,心怀天下,千古贤相。

千古贤相房玄龄,

文武全才处事公。

激浊扬清皆为民,

清明廉洁一身正。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文学家,诗人,初唐四杰之一。世存诗文九十余篇,二十七岁探父途中溺水而死。

生命有修短,贡献各不同。

幼怀鸿鹄志,振臂山搖动。

子安只一赋,千古皆传颂。

流星仅一瞬,熠熠划长空。

李白,字太白,盛唐著名爱国诗人,人称诗仙。现存诗篇九百余首。

才高八斗李谪仙,

忧国忧民化大千。

壮志未酬常寄酒,

长安市上酒家眠。

玄宗贵妃赏牡丹,

心血来潮欲管铉。

力士脱靴妃磨墨,

玄宗挟菜吐诗篇。

苏軾(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幼聪慧好学,立志报国,入士后在新旧两党的斗争中被折磨而死。

旷世奇才苏东坡,

宋代文坛称巨擘。

治国良策非所用,

政治漩涡白消磨。

黎民疾苦终难忘,

岂知直谏遭横祸。

一词两赋垂青史,

至今猶唱大江歌。

韩愈,字退之,河南南阳人,祖籍昌黎,唐宋八大家之一。文风雄放,讲究奇字奇句,世存(昌黎先生集)。

幼小家贫父早丧,

立志苦学成栋梁。

屡试不第考风弊,

无人举荐难上榜。

步入士途多勤奋 ,

直谏犯主贬蛮荒。

文起八代东坡誉,

勇夺三军世传扬。

注:穆宗长庆三年,深州被围,愈凭三衬不烂之舌入乱军之中,劝退叛军。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博学多才,晚年任太子宾客,世存(刘梦得文集)收诗915首,文221篇。

幼小聪慧路人赞,

仕途猶如日升天。

连登三科世间少,

一举成名天下传。

官运不济屡遭贬,

坎坷磨难赋佳篇。

惊人之句张口来,

(三贤)诗功留人间。

注:刘禹锡、白居易、伟应物皆在苏州任过刺史,苏人为纪念他们而建立了(三贤堂)。

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因革新被贬,四十七岁客死于柳州。

天资聪慧柳宗元 ,

仕途得意连升迁。

宦官当权政腐败,

革舊布新除弊端。

藩镇官吏勾结起,

朝中倾刻变了天。

推翻舊帝换新帝,

“二王八马”全被贬。

注:革新仅146天即失败,革新领袖(二王)被杀,八马被贬。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北宋庐陵人。一代名臣,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幼小丧父家境贫,

芦干代笔划沙勤。

楚针磨出文泰斗,

清新文风扫(西昆)。

为官牢记黎民苦,

当政常念报国恩。

学富五车无骄气,

文似北斗昭后人。

注:欧前盛行泘糜的西昆体,欧以清新朴实文风代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済南人,生于宦官之家。宋代杰出女词人。擅长书画,精通音律。世存(漱玉词)(词论)和散文(金名录后叙)。

随父京师乐徜徉,

一派瀪华终难忘。

偶然吟得(如梦令),

一曲成名天下扬。

婚后生活似朝阳,

夫唱妇随兴味长。

诗来词往度日月,

但愿老死(易安堂)。

突然金兵陷京城,

东奔西逃避祸央。

人去物尽苦难言,

遗言空留(归来堂)。

孤身江南如沸汤,

日日皆在热锅上。

一腔仇恨全寄酒,

美酒岂能解愁肠?

注:1,易安堂,清照卧室。

2,归来堂,易安书屋。

3,遗言:夫君临终时呼叫:(保护好文物)。

公元649年冬,长安明德门内的一辆马车上,王德俭低声对舅舅许敬宗耳语:“圣上与先帝嫔妃有染”。许敬宗不信,让他不要以讹传讹。但是王德俭马上就争辩起来:我有证人...

 

许敬宗是杭州人,前隋朝礼部侍郎许善心的儿子。在隋炀帝大业年间,他学识才干都不错,尤其是写得一手好文章。本应该前途远大,但是却遇到了隋朝末年的战乱。

 

他和父亲一起随侍隋炀帝南下江都避难,却没想到禁军反叛,隋炀帝直接被杀了,他父亲许善心也没有逃过劫难。许敬宗一看,自己再强硬下去,可能小命也不保了。

 

就在危急时刻,他突然手舞足蹈,拍了叛军的马屁,说杀得好。这样,才能躲过一难。后来辗转投奔大唐,归入李世民麾下,成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

 

公元636年7月28日,唐太宗李世民的原配皇后长孙皇后过世了。在举办她的葬礼上,许敬宗看到了率更令欧阳询。这个人的长相很丑,在《新唐书·欧阳询》上记载:“貌寝侻”。没有详细说,大概意思就是特别丑。

 

许敬宗看到欧阳询的样子,惊叹还有这么丑的人。想到好笑之处,不禁笑出声来。这一下,他惹怒了悲伤中的李世民,直接被贬为洪州司马。

 

不过,他的确很有才华,写得一手好文章。期间埋头苦干,又一步步爬了上去。李世民远征辽东,在驻跸山大破高丽,许敬宗在御前拟捷报,片刻间就是洋洋洒洒一片大作。

 

于是,又受到了李世民的赏识,再度被提升。

 

公元649年7月10日,李世民过世了。托孤了一堆老臣,其中许敬宗也有幸升任礼部尚书,官居三品。这对于之前自己的苦日子来说,可以说是熬出头了。

 

但是,他的命运很坎坷。刚当上尚书不到半年,又栽了一个跟头。这一次的起因,竟然是因为他女儿的婚姻。

 

当时朝中有规定,名门望族的后人只能与对等的家族通婚。比如说陇西李氏的小辈如果要结婚,就只能选择博陵崔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等“五姓七望”和关陇名门的人家。

 

而许敬宗给女儿联姻的却是已故荆州都督冯盎的后人,本来从官阶匹配来说,对方家族是都督后人,也可以。但是,冯盎管辖的是南疆偏远地带。这在朝中看来,就是蛮人,是不入中原法眼的。

 

于是,许敬宗被弹劾了,说他收了巨大的聘礼,不是嫁女儿,而是卖女儿。作为一个尚书,怎么能干这种缺德的事。于是,他又被贬了,这一次是要外放郑州做刺杀。

 

眼看自己已经快六旬之人,还要被撵出京师,许敬宗也有点儿心灰意冷了。在出京的马车上,他的外甥王德俭陪着他说话。无意间,王德俭说出了一个秘闻。

 

王德俭:舅舅,圣上和先帝嫔妃有染。

许敬宗:你好歹也是个中枢官吏,怎么也和他人一样,喜欢说这些以讹传讹的事情。

 

王德俭:不是假的,是真事儿。是给事中薛元超说的。

 

这一句话让许敬宗心中一惊,薛元超和当今圣上李治打小就是朋友,他姑母薛婕妤也是李治读书的师傅,常年伴于宫中。那这个消息,应该不会是假的。

 

王德俭说:我前两天和薛元超喝酒,他喝醉了,说出来的。

 

许敬宗:当今圣上也是玩心重,喜好声色犬马。但毕竟是先帝嫔妃,而且先帝才驾崩半年,就做出这丑事,有点儿不好听...

 

王德俭:舅舅,您糊涂了吧。先帝驾崩,嫔妃已经全部搬离皇宫。怎么可能是近日发生的事情?这个事情是发生在两年前终南山翠微宫,先帝养病的时候。

 

@走在盛唐的姑娘

 

这一下许敬宗惊得眼睛大睁,这怎么可能。李治从小就在宫中表现是个中规中矩的孩子,怎么会在先帝病重之时,做出此等“下作”之事。但是,既然是薛家走漏出来的消息,就不会有假。

 

突然他明白了,所有人都看走眼了。就算是国舅长孙无忌一直都把李治当成个乖孩子来看,却不想李治骨子里却是如此荒唐。当年先帝废掉了原太子李承乾之后,是改立李泰为太子,还是立李治为太子,很犹豫。

 

而这个时候坐不住的李泰私下威胁李治,让他退出竞争。先帝散朝回来,看到李治惶惶不安的样子,再三追问才知道实情,立刻就决意立李治为太子。但是李治说自己并不想当太子,推辞了很久。

 

原来,李治并不是不想当,不是没有野心,而是他就是扮猪吃老虎,在不声不响之间,拿下了李泰。

 

这样的人,长孙无忌迟早会和李治得闹掰。看来自己将来的仕途,或许还有望攀升。

 

自此,许敬宗开始留意李治的心思。他本身就是个奸臣,很快就探测到了李治想要让武则天在宫中立身份、做昭仪、当皇后的想法。他成为了武则天成为千古女帝成长路上的一个得力助手,更是在朝中做到了官拜右相,任太子少师,位极人臣。

这个人的坏,你们知道吗?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