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5年,秦始皇让16岁的大女儿华阳公主,带着100名宫女去迎接70岁的大将军王翦。与此同时,秦始皇下了一道密旨:遇处成婚!千万将士合拢为城,公主不得不与王翦同房。不成想,公主一夜白头。
战国时期,礼仪秩序崩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消失,只剩下秦、楚、齐、燕、赵、魏、韩等七个国家互相争霸。
秦国君主,姓嬴,名政,他一统七国,并且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于是乎称自己为“始皇帝”,皇帝一词就此开始使用。
秦始皇能够一统七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秦朝,奠定中国政治史上两千多年的封建集权专制政治格局,必定是一位有着雄才大略的人。
正所谓,人不狠站不稳,成大事者不惜小费,不拘小节。在他南征北战之时,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令人惋惜、且诡异的事情。
公元前226年,韩国国内发生叛乱,秦始皇瞄准机会,趁人之危,迅速派遣大军干涉韩国内政,不但平息了韩国国内的叛乱,还顺道处死了韩国君主。
至此,秦朝已经消灭了七雄中的四雄赵国、魏国、燕国和韩国,现在还剩下楚国和齐国,其中楚国是战国七雄中唯一可以与秦国抗衡的大国。
齐国国都位于今天的山东淄博一带,深受孔孟之道的熏陶,重视礼乐,讲究和平。因此,齐国兵力弱小,国内又缺乏名将,对秦国构不成什么威胁。
然而楚国位于江南一带,路途遥远,大军长途跋涉,对于军需后勤是个极大的考验。
南方多河道,秦始皇的军队大都是北方人,水性不好,不擅长水战。
因此,楚国的存在让他寝食难安,生怕自己的统一大业会被楚国破坏掉,所以秦始皇早就想除掉这颗眼中钉。
如今七国已经统一了五国,秦始皇完全有精力且无后顾之忧地去攻打楚国。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决定发兵攻打楚国。
秦始皇在朝堂之上向大将军李信问道:“爱卿认为打下楚国,需要多少将士呢?”
李信作为秦国名将,此时年轻气盛,且又有着亲率精锐斩杀燕太子丹的勇猛事迹。
于是李信不假思索地答道:“依臣之见,若是我亲自领兵前去,只需要20万军队。”
听到这个回答,满朝的文武百官便开始了一阵议论。
有一部分人认为,秦军势如破竹,又有李信将军的带领,20万大军破楚国指日可待。
另一部分人却觉得,李信将军虽勇猛善战,但楚国绝对不可小觑,只带领20万怕是万万不妥。
尽管秦始皇久经沙场,又了解楚国的武备情况,可是被朝臣们这样一议论,他也觉得有些发慌。
于是乎,他又向老将军王翦问道:“爱卿你怎么看?”
王翦作为秦朝开疆拓土的最大功臣,曾经消灭过赵国、燕国。他沉默一下,掷地有声地答道:“60万。”
不料,立刻遭到了李信的嘲笑:“哈哈,王将军老了,都说人老胆子小,看来真的是这样。”
于是,秦始皇决定先派遣大将李信和蒙恬率领大军20万人进攻楚国。
果不其然,出师顺利,二人在河南和安徽一带打败了楚军先遣军。但是与名将项燕所率领的精锐一交手,便大败,李信冒死逃回楚国。
秦始皇十分气愤,老将王翦领命即刻组织60万大军出征。
王翦此时已经70了,人生七十古来稀,还能领兵出征,属实厉害。但是王翦此时却卖起了关子,军队早已经集合完毕,迟迟不出兵。
王翦找到秦始皇说:“臣年事已高,这次一去凶多吉少,还望陛下别亏待自己的子孙。”
秦始皇一听原来是要赏赐,立刻大手一挥,赏赐了许多良田宅院。
王翦得到赏赐后,安顿好家事,便领兵出征。大军刚到函谷关,王翦又下令安营扎寨,全军原地整修待命。
王翦再次上表:“老臣的宅院很多,但家里女眷不够用,还望陛下多多恩赐。”
秦始皇听了以后大喜,立刻明白了王翦的心思,立刻决定派秦始皇让16岁的大女儿华阳公主,带着100名宫女去迎接70岁的大将军王翦。
与此同时,秦始皇下了一道密旨:相遇即成婚!众将士包围之下,二人相遇当晚便洞房花烛。谁承想,第二天一早心痛万分的华阳公主发现自己,一夜白头!
原来,王翦知道自己带走了秦国全部大军,且自己位高权重,如果不多要赏赐,难免遭到奸臣攻击自己要把皇帝之位取而代之。
帝王心术难测,秦始皇一看王翦要女人,自然明白了老将心意,将其变成自己驸马。
可惜,华阳公主成为了自己父亲在政途上的牺牲品!
参考资料:《史记》 《过华阳原》
作者:华夏小生
编辑:龙龙
公元976年,赵匡胤西巡洛阳。回乡祭祖。传闻赵匡胤去了被他罢相,赋闲在家的赵普家。离开后,赵匡胤就决定不走了。这是为啥呢?
原来,他想把都城从东京(开封)迁到洛阳来。
官家一言即出,震惊天下。这里顺便说一下,宋代为什么称皇帝为官家?“官家”二字是取自“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是五代至宋代时期,对皇帝的普遍称呼。
当时群臣无人敢对官家赵匡胤说不,史称“群臣莫敢谏”。
世事无绝对,赵匡胤心里清楚知道,一定会有人跳出反对。这个人很快自已找上门来了,此人正是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
温文尔雅的弟弟,找上门来,从多个角度分析出发,建议哥哥不要迁都。心意已决的赵匡胤非常坚决的回答说:“你说迁到洛阳不行,实际上迁到洛阳只是权宜之计,往后我还要迁都到长安。
洛阳、开封、长安都是中国古代著名帝都名城,这几个城市都曾多次做过几代王朝的都城,实际上几个城市还是大有区别的。
先说宋代都城开封,位居中原要冲地带,周围四通八达,从汉代开始,就有修筑汴渠,水陆码头的优势,让它占尽天下漕运的有利地势,定开封为都城,注定会繁华昌盛。
然而开封的地利条件,又让它注定了不配为一国之都。四面一马平川,没有任何天险可守,只要敌人渡过黄河,便能直取开封。
战国时期孙膑,围魏救赵之所以能够成功,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开封无险可守,攻之必能拿下。洛阳则不同,西有函谷关,东有虎牢的天下险关,秦国之所以能以一国之力,抗六国而安然无恙。
长安城“以河为池,以岭为墙”,有黄河和秦岭为天然的屏障。建都长安,有着无法攻破的安全保障。
这些道理,难道赵匡胤身边的亲信大臣不懂吗?为什么他的至亲弟弟,赵光义要提出反对呢?
赵光义给哥哥下跪磕头来反对,史称“王叩头切谏”。他在群臣众目下,向他哥哥说出五个字:在德不在险。
正是这区区的五个字承诺了,宋代之后三百年的屈辱和悲哀,让宋王朝进行不断亡国变种之祸。这五个字从字面解释,说天下最重要的是“德”,中华文明的古理中“德”即为人心。
整句话不过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从乱世中打下天下的赵匡胤,明知弟弟这番话,纯属无稽之谈。如果人心管用,那么南唐后主李煜,是怎么成为亡国之君,金陵城又何以会被攻下的呢?
可是赵匡胤没有反驳弟弟的话,选择了沉默。迁都事情,就在晋王赵光义的反对下搁置了。
看着弟弟赵光义,胜利的离开。身为皇帝的赵匡胤却毫无办法。靠“杯酒释兵权”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意识到野心勃勃的弟弟赵光义,已经尾大做不掉。
只好郁闷的离开洛阳,回到了开封,此后再也没有机会回到故乡洛阳了。
976年10月20日的夜里,英明神武的太宗皇帝赵匡胤,突然崩逝。官方历史的记载只有一句话: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
如此简单一句带过,没有经过原因,只有结果。他的弟弟赵光义,在清晨时分即位,成为宋代第二位皇帝,即宋太宗。
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
写出如此霸气诗句的宋太祖,人生就如匆匆划上句号。人生谁也不必羡慕谁,弱者有弱者的痛苦,强者也有强者的无奈。
跟零露一起读史 ,品诗词,风雅自来。
#历史# #我在头条搞创作# #中国历史人物#
六如居士昭告天下同仁书——子鱼如水
曩有晋昌唐寅,书画佳绝,诗文精妙,乃自号六如居士,于苏州城北建桃花庵,笔墨丹青,游戏人间。越五百年后,秦陇子鱼适值年少,不及而立,屡遭坎壈,独行游历华夏,因缘际会,于丁酉年四月落于西南春都昆明,客居友舍,遂定室名为六如,同修皆可以六如居士称之,非止一人,未料伯虎已先我而有,异代知己,心有灵犀,潜通暗合,遽然喜讶。然吾观于今世,可叹大才如伯虎者寥寥若无,其诗文书画已为今人所不憭,虽然,文名犹在,画图留痕,商贾每重惜之,不过徒具其表而已。
吾行天下,览阅先贤遗迹,其懿德嘉言,泽被后世,是以道御所有,古今无距。日月长照,振古如斯,吾尝夜半读史,静虑凝神,思接千载,上洎太古三皇,下迄新元共和,其间多少悲欢离合,盛衰兴亡,无一不牵动心腑,痛觉与我息息有关。太朴之初,天地寂寥,人乃顺承其道,物我内合为一,死生亦随自然,既有混沌一开,七窍生造,业惑烦恼纷然而起,道失则尊德,德亏则崇仁,仁离则重义,义阙则尚礼,如是递相交丧,顺代而下,思虑益愈流于繁复精巧,机心顿起,纯白不备,真风告逝,大伪斯兴。及至今日,乃逢三千年未有之变局,道统沦裂渐欲覆灭,人心阽危已在悬崖冰火,玄蒙小儿,数典忘祖,不知五经六艺,不晓汉赋唐诗,宗教浸微,国故垂绝,吾国传统,一断谁继!然此仅其一端,世人迷惑颠倒,追逐日甚,声色光电,糟乱何堪,更乃自相戕害,以强食弱,杀盗淫妄之事屡见不鲜,凶狠恶毒之人凌霸已然常理,虽其昭然若揭矣,人皆明哲以自保,人皆有畏强权而拜服,于是霸者加厉,恶行无忌,凡有贫弱正直之士皆遭孤立放逐,人间遂以沉默无声,戏子踊跃,吾人之精神日益愚庸颓堕,举望将来,何能有所瞩盼。
六如居士切察世情,体阅民心,欲破其喑哑,奔走呼号以昭告天下:吾辈处今日之中国,今日之世界,益见其荒诞没落,虚空繁华只似昙花突现,刹那变幻,人如浮萍无有根据,身心飘零,当此众生灵魂枯槁陷溺之际,敢有一二士子者出,乃发思古之幽情,攄怀旧之蓄念,接续过往,构筑现时,作温煦至诚之声,刚健谔谔之言,援吾人出于昏昧黑暗者乎?吾今在新地,撰文以召友,天下同仁皆可感会而知之,恰是鸡年兆雄唱,昆鸣昆明,果有一虫嘤鸣而百虫集应,乃至于群声激动而天下大白乎?噫,天下至道,虽隔阂而源通,遥契相应,绳绳不绝,吾人故此复灵以生,神耀星火,徂徕相传,则积庆善发而始有好望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