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感兴趣的历史人物# 隋炀帝,今天来给大家说一下隋炀帝干的三件大事。
一:创立科举制。在魏晋时期,朝廷选官用人采用的都是九品中正制。因为这一制度的实施,导致上层官员全被世家大族把持,下层士族无出头之日。隋文帝杨坚就是在门阀士族的支持下才建立了隋朝,隋炀帝继位后,设立了进士科,通过科举取士来选拔人才。而也正是这一制度的设立,才让真正的饱学之士有了一展才华的机会。让更多的下层有识之士走进朝堂之上,也抑制了门阀士族垄断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开通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对南北地区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三:三征高句丽。当时高句丽占领了辽东地区,并多次派兵骚扰隋朝,隋炀帝即位后由于国力强盛遂派兵三证高句丽,将大量的徭役摊派在百姓身上。最后官逼民反,农民起义,国家也开始动荡不安。致使隋朝最终走向灭亡!所以隋炀帝在历史上也曾作出过贡献,并不能对他全盘否定
唐寅唐伯虎。
周星驰主演的《唐伯虎点秋香》大家都知道吧!
但你知道唐伯虎进过局子(牢房)吗?
这是为什么呢?
他卷入了什么样的案子?
每个学子,都想在苦读学有所成后卖于帝王家。
唐寅也不例外,他去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并遇上了他的新朋友徐经。
唐寅是个天才才子,才子尤其是天才才子都有点恃才傲物。
唐伯虎在北京考试之后准备殿试,但不幸的是他落榜了。
他被当成犯人,关进了大狱,成为阶下囚。
起因是唐寅喝完酒在错误的时间地点(天子脚下,试卷没发下来)说了大话:“我必是今科会元。”
这话让人浮想联翩,世界上从来不缺嫉妒之人,他被人告了。
这件事被人上报到皇帝那里,事情大条了。
皇帝朱祐樘大怒,他要求大臣彻查此事。
这件案情错综复杂,官方给出的结论:
主考官程敏政的仆人卖考题给徐经(唐寅朋友),徐经不得为官。
失察的唐敏政提前退休。
唐寅不得为官(可能是误伤),从此世界上多了一个浪荡才子。
这个案件到现在也是悬案,但是执行还是按官方要求执行了。
唐寅不管是不是误伤,他确实因为“嘴不严,话太多”召来此祸。
♥♥♥♥♥♥♥♥♥♥
多少人更甚者是权臣,他们在人生路上败在了“话多”上,言多必失。
不招人忌是庸才,但优秀不等于高调傲气,低调话少也不等于平庸。
作家海明威曾说:“三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
身处顺境时,有的人只看到称赞和赞美,在得意和傲慢、口无遮拦中消耗自己。
而有的人却能看到铺满鲜花的道路下遍布的荆棘,在谦虚和节制中凝练自己,尽量避免惊涛骇浪来袭。
其实真正伤害到一个人的,从来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平时对自己言行的控制。
只有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把控自己的语言和态度,才能及时脱困,甚至看到“雨过天青云破处”的美景。
历史虽然不能重演,但我们可以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如果唐寅管住嘴,度过难关,当了官,他会是个什么样的官呢?
招远县书生张于旦性格豪放,寄宿在一座荒庙里读书。一天小张外出散步,看见一位美女骑马射箭,英姿飒爽。一打听才知道,大美人是招远县官鲁公的女儿。
小张一见钟情从此念念不忘,没想到几个月后听人说,鲁小姐忽然死了。
更巧的是,没过几天,鲁大人把小姐的棺材寄存到这个小庙里面。原来鲁大人是外地人,距离老家太远,就把姑娘的灵柩临时寄存一段时间。
活人见不着,死了反倒近在咫尺,世间因缘无法预料。,
小张一直思念鲁小姐,现在方便了,他每天早上都要到棺材跟前烧香,祭奠,经常举着酒杯对着灵柩祷告:见过小姐一面就终生难忘,没想到如今人鬼殊途。我是活人要受礼法约束,你都死了应该百无禁忌吧,如果九泉有知希望你能够现身与我见面,抚慰我的思念之情。
书生一天一天的祷告,正所谓心诚则灵,半个月之后,鲁小姐笑吟吟的出现在灯下。此后几乎夜夜前来陪伴,小姐告诉书生,自己是因为射杀动物太多,所以导致夭折的报应。现在自己死后无处可走,你如果真的关心我,请为我念诵5048遍《金刚经》,我生生世世不会忘记你的好。
书生当然是听话的,从此夜夜前往灵柩前面诵经。
这一年省里开科考试,张生要去赶考,女子说:今年你没有希望中举。书生耳朵软就没有去,又过了几年,鲁老爷罢了官,世事无常,做官更是高风险,老爷穷到没有钱雇车拉棺材回老家,想要就地埋葬又找不到墓地,是张生主动承揽了这些琐事,帮小姐入土为安。
鲁老爷自然感激不尽,就是不知道书生图个啥,不会是脑子进水吧。
鲁公一走,书生小姐自然更加合欢如意,但是就像大话西游所说那样,欢乐总是短暂的,一天夜里,欢愉之后小姐告诉张生,金刚经念诵功德已满,她马上就要投胎到河北卢员外家里。你若不忘记,十五年后八月十六,请去卢家相会。
张生长叹一声,我都三十多了,再过十五年都入土半截了,见面又能怎样?
小姐笑笑:有你的好处。
从此再也没在夜里出现。
张生无精打采,忽然想到这都是念经的感应啊,就更加诚心念诵金刚经。很快夜里做梦神人夸奖他道心坚固,要他去南海求道。
南海在哪里?
远在天边,近在方寸之间。
书生慧根深厚,知道一些都是心意所化,念诵经文更加虔诚。
三年后,张生两个儿子科举成功,张家成了富贵之家。张生依旧坚持修行,一天晚上梦见青衣人把他带到一处庄严宫殿之中,菩萨赞扬他行善积德,诚心修道,可以延寿几十年。随后菩萨让童子把他带到荷花池里沐浴。
张生入了荷花池,觉得水温温暖,舒适无比。正在享受着难得的放松,忽然脚下一划,整个人都没入水中,然后瞬间惊醒。
自从这个奇怪的梦后,老张身体日益强壮,白发变黑,返老还童成了十几岁的青春少年。
没过几年,老张妻子去世,两个做官的儿子要给老爸张罗着续弦,可是老张,此时已经是少年郎,拒绝孩子们的好意,说自己要去河北走一趟。
孩子们当然不知道年轻的老爸打的什么主意。其实老张是惦记着当年鲁小姐说过的话,现在十五年过去了,应该赶赴当年的约定了。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鲁小姐投生卢员外家,还记得前生的记忆,告诉父母自己要等待当年的张生前来履约,而且说了明确的日子。
眼看日子到了,年轻的张生如约前来。可是卢员外担心来的是个半老头子耽误姑娘的幸福,一直把小张拒之门外。
小张很不爽,小姐更不爽,最后思念成疾日渐消瘦。这时候年轻的小张上门求见,小姐以为是她熟悉的张生,不曾想是个少年郎,觉得自己受了愚弄,小姐更加消沉。最后居然一命呜呼。
当晚张生梦见鲁小姐与他见面,质疑他是不是当年的张生。张生告诉了小姐自己返老还童的奇遇。小姐大喜过望,让他赶紧去土地庙给她招魂,去晚了就悔之晚矣。
张生当晚来到卢员外家里,知道小姐真的是去世了。随后他把小姐托梦的事情一说,一家人听说还有还魂的机会,马上一起来到土地庙里找回女儿魂魄。
卢员外一边抱着女儿的身体一边虔诚的祈祷,过了一会儿,女儿张嘴吐出一块冰冷的痰,悠悠的喘息一声,活了过来。
女儿起死回生,卢家把小张请上贵宾席,一番询问,才知道人家张家在当地也是赫赫有名的富贵之家,对于上门提亲的事情自然非常满意,很快操办了一场体面的婚礼。
这段人鬼情缘,终于有了一个团圆的结局。
历史上,大家都知道李鸿章,却鲜有人知道他的父亲李文安。李文安,一个心地善良的司法官、文采出众的诗人。
李文安曾担任塾师,边谋生边准备参加科举考试,谋求仕途。道光十四年在江南乡试中举第96名,而后四年进京参加会试,中112名进士。
当时报子来家报喜,他夫人甚至不敢相信,仍然耕着田地。李文安高中进士,让他的家庭从“力田习武”转变成了当地的“望族”。
李文安从农民变成了户部主事,俨然成了朝廷大员,成为许氏改袭李姓之后做官的第一人。李文安在刑部为官多年,恪尽职守,勤恳清廉。每次有案情来报,他都会夜以继日地工作,不查出真相绝不罢休。为此,经常和人“庭诤面折”,被人奉为“包公再世”。
可正是因为刚直不阿,他常常得罪上司。后来,他负责管理牢狱,同样严守规章,禁止狱卒虐待囚犯,为在押的囚徒准备衣被、药饵,冬天给粥,夏间给席,而且经常亲自检查督促。
虽然如此,但是一些正直的同僚们看在眼里,打心眼里钦佩他的为人,并用诗的形式记下了他做的好事,特别是善待狱囚的善举,这在那个“黑暗”的官场非常难得。在那个朝政腐败、民不聊生的年头,当官的连无辜的百姓都不关心,谁还会去关心狱囚呢?有《咏李玉泉先生为提牢诗》曰:
一汤一饭浅深量,是否堪餐每自尝。
甘苦可推军十万,狱中留得姓名香。
晚饭散过号腹来,双眸炯炯不胜哀。
狱中幸有推恩米,例自先生到此开。
棘墙深闭见天遥,溽暑熏蒸未易消。
赖有仁风吹隔座,蒲葵五万共招摇。
托钵沿门醵俸钱,秋深检点补黄棉。
先生更给病囚被,寒到圜扉不耸肩。
#隋炀帝杨广到底有没有弑父杀兄
#京杭大运河
当一个人既风流,又对历史有很大贡献时,就要一分为二的去评价他了。
历史是人写的,是胜了的人写的,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和隋炀帝杨广,俩人沾着亲戚,隋文帝和李渊的父亲都是独孤信的女婿,李渊是文献皇后的外甥,尽管有这样一层关系,唐朝撰史的人,还是把隋炀帝写的太不堪了。
说他开大运河是为了把妹,我不太同意,隋炀帝是有脑子的,不是昏君,也不是低能皇上,三正高句丽,饮马鸭绿江,这不是昏王干的事。六下扬州,把妹应该是次要的,目的在于巡行各地,耀我国威,大唐盛世,和隋炀帝的贡献是分不开的,李渊接手的不是一个大乱世,不是南北朝那样分裂,不像五代十国那样割据,末代起义是哪个朝代都有的,黄巢起义,宋江起义,太平天国起义,所以不能说隋朝末年的起义完全是因为隋炀帝一个人的治国无方。
的确,隋炀帝可以用的人不多,显然,科举还没有发挥太大威力,一个国家,人才亡,则国亡,三国里为什么蜀国先亡呢?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人才匮乏是蜀国灭亡的根本原因,而不能怪阿斗扶不起来。
隋文帝病重,杨广担心传位不顺,密信求教他爸爸的好朋友杨素,结果杨素的回信被送到了隋文帝面前,隋文帝大怒。一个靠谱的快递太重要了。
历史上没有明说隋文帝到底怎么死的,是杨广害的吗?恐怕是迷了。
杨广即位后,相继害死了兄弟四个,这一点他做的不太好,但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心不狠,江山不稳。
总而,不能一棍子把隋炀帝打死,说隋朝灭亡都赖他,这就有点不讲理了。
李白——二十年的马屁白拍了!
李白确实有个性: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但若说他一辈子笑傲权贵,有多清高,那就与事实不相符了。
李白是个大话王,吹牛啊,历史上无人能出其右。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他的笔杆子一摇,山崩地裂;半首诗写成,沧海横流。因为至今没有人能够超越,所以,大家不服还不行。
在盛唐时期,全国人民斗志昂扬,谁都想去建功立业。杨炯说:“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管一百个人,相当于连长,也比当个百无一用的书生强。
当时想当官,有两个途径:一个是考科举,等着朝庭任命提拔。还有一条终南捷径:假装隐居,把名声搞得大大的,等官方来请自己出山。李白出身商人家庭,没有资格考科举。要他假装隐居,一是不符合他的性格,二是他本来就是小人物,一隐就隐得无影无踪了。
但李白是个官迷,既不能科考,也不能隐居,唯一的办法是找人引荐。25岁那年,他自认为文武双全,有经天纬地之才,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这一晃悠,就是十七年。这十七年里,李白干了三件事:一是有目的地结交朋友。比如司马祯和吴筠,虽然是道士,但他们有机会出入皇宫,李白希望他们见到了皇上,能给自己美言几句。第二就是求见大人物。他到安州时给裴长史、李长史写过自荐信;到荆州时对韩朝宗说: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到渝州时,太守李邕不了他,他当场就翻了脸: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第三件事就是吃软饭。他漫游到湖北安陆时,做了前宰相许圉(yǔ)师的孙女婿,而且是上门女婿。这就大大地提高了李白的政治地位。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李白十七年的辛苦运作,终于有了结果!42岁的那一年,在道士吴筠的推荐下,唐玄宗召见了李白,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终于当上了供奉翰林。这官职,相当于皇上的文字秘书。除了起草一些文件外,还得经常写诗,拍拍贵妃娘娘的马屁:“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说杨贵妃的衣裳像天空的云彩,面宠像盛开的牡丹。春风拂面,像雨露一样滋润着。如果李白的马屁一直这样拍下去,营造一种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开心局面,那么,李白的政治前途将是不可限量的。可惜呀,试用期刚满,在高力士和杨贵妃的煽动下,唐玄宗给李白多发了几个月的劳务费,直接将他开除了。
也好,从此以后,李白才真正地显露出了他的本性,创作了数百首流传千古的名篇。也许,世间少了一位能文能武的将相,但却多了一位伟大的诗人,这难道不是我中华民族的幸事么?
康熙:朕才是千古一帝,朕平定三藩、格尔丹叛乱,收复了台湾,阻力了沙俄,历史上谁的功绩会有我的大?
秦始皇:朕创立了皇帝制度,确立了二千多年的地方郡县制度,朕一统六国,我才是历史的千古一帝。
刘邦:我说嬴政大哥,你的这些都是靠你的祖上,不然你能把六国给灭了,我刘邦直接不信。
秦始皇:关键还是得靠我,再好的谋士,如果我不采纳还不是一样,不会形成力量。
杨广:朕这个千古暴君应该给朕平反了吧,朕登基之后把这个大隋治理得妥妥帖帖,老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庶,我开创了科举和运河影响后代。
李世民:我是中国古代皇帝的仁君典范,我当皇帝的时候各民族之间融合,形成大唐最强的状态。
朱元璋:唐童,你口气不小,我朱元璋就是一个放牛娃,我做皇帝是谁不容易的一个人,我推翻了中国封建王朝最强的元朝,建立了汉人最后一个王朝,我铲除贪官污吏,发展经济。
康熙:朱元璋,你别吹牛,我们还是好兄弟,你大明除了你儿子朱棣,其他皇帝就别说了,一个比一个混球。明英宗被蒙古人抓去,简直就是耻辱,崇祯皇帝掉死煤山。差点把我笑死。
李世民:我说玄烨,你懂什么,人家这是最后的骨气,向你们大清一样,向帝国主义卑躬屈膝,这种日子只有你们才会忍让。
刘彻:李世民说的对,如果是我大汉朝,他帝国主义如果敢来,我直接请他们在这个地球上消失。
刘邦:我说彻儿。我们在这里讨论历史上的千古一帝你想干嘛?
刘彻:太爷爷,我也想当千古一帝。
刘邦:你就拉倒吧。你当千古一帝,我大汉差点灭在你的手里。
杨广:论文治武功和才华只有我隋世祖才能成为千古一帝。
李世民:我说表叔,你别说大话了,一个强大的隋朝,被你成功带入了谷底。
杨广:还不是你李家人的捣乱,导致我大隋灭亡。
刘邦:人家李世民还是比你强多了,至少人家在后代的评价比你的高。
杨广:后代人只会看史书,不相信现实。
秦始皇:我说杨兄,你跟我一样,都被后世之君称为暴君,其他我们两个才是千古一帝的绝配。
李世民:不可能。
刘邦: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故事推荐#1
秦太后大摆寿宴的那夜,冷宫之中的祭祀也在从容不迫地进行着。
天子凤岐久跪灵前,以无尽的缄默和悲痛祭奠他的生母,后妃们亦跪伏在后,间或发出真假难辨的饮泣。
这场红白喜事的暗中较量,终于随着寿宴的临近尾声而图穷匕见,寿宴这厢的靡靡歌舞才罢,冷宫那头袅袅奏起的哀乐便见缝插针地传来。
秦太后自然听得清楚,她端坐高处,此时朝众人高高举起的琉璃樽微颤,佳酿银线般倾垂而下又溅开,弥散在空气里的酒意沾衣欲湿,令那哀乐听起来愈发如泣如诉。
在场的秦氏族人多有不忿,秦太后却频频摆手,一再笑说没事。
只当哀乐唱至“惜哉佳人,未逢白首”一语,她勉力维持的笑到底是僵住了——凤岐恐怕不是在惋惜他早逝的母妃,而是在咒她不得善终。
秦氏族人终于拍案而起,他们一面高呼着太后万寿无疆,话里话外却多处提及凤岐这些年来的所作所为已然触及了秦氏容忍的底线,奉劝太后早作决断。
秦氏确实有同天子叫板的本钱。
早在前朝末年,便是济州秦氏与当朝太祖携手攻入旧皇都,事后却主动退让称臣。
太祖对此无限感愧,许诺秦氏万世封侯的同时也定下皇族祖训——秦氏有女,当择为后,生而有子,须立为储。
以示两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千秋万载,共拥江山。
此条近亲联姻的祖训历经九世,帝王体质愈弱,皇嗣多有夭折,终于在先帝那里出了岔子。
先帝原有三子,可两位嫡子早亡,最后仅有宫婢所生的幼子凤岐幸存。
扶持一位卑贱天子尚在秦氏的忍受范围之内,因为凤岐孤掌难鸣,而秦氏子子孙孙无穷匮,只要下任天子重新流回秦氏血脉,不怕不能纠正先帝旁逸斜出的那一点偏差,将天下掰回正轨。
只可惜,凤岐自继位以来勤政到了呕心沥血的境地,他为百姓兴修水利、减免赋税,更是开放科举、拔擢寒门,试图从根源上破除济州秦氏至高无上的特权。
这种堪为贤君典范的种种举措,落到秦氏眼中全是罪过,因为这带来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后宫至今一无所出。
这恐怕才是秦氏族人特地从济州赶来为太后贺寿的真正目的。
秦太后哪里不知,一声祝颂帝王的“万寿无疆”,她又哪里受得起。
“诸位叔伯还请放心。”
秦太后两腮酡红,似乎沉醉,醉了就容易说大话,她也不例外,“在拥有秦氏血脉的皇子降生之前,哀家一定好好活着!”
2
在寿宴之上大放厥词不过两月有余,秦悬就后悔了。
因为这日一早,礼佛的念珠尚未握进手中,小黄门便焦头烂额地赶来长秋宫通风报信,说是凤岐要废后,就连圣旨都拟好了。
济州秦氏恃势擅权,横行不法,小秦后也承袭了家族惯有的骄横跋扈,素来不为凤岐所喜,所幸有秦悬镇着,后位还算安稳。
可没料想先前那场红白喜事成了帝后反目的契机,小秦后自然更愿意恭贺自家太后的寿宴,不过为博夫君的青眼,才勉强改为出席凤岐母妃的祭祀。
不过跪拜一夜,小秦后便觉得自己娇生惯养的膝盖跪坏了,关上中宫殿门便开始抱怨死者不过是最卑贱的宫中绣娘,竟也配让世家出身的嫔妃们下跪磕头。
贵贱颠倒,何等滑稽。
凤岐极少涉足后宫,小秦后并不担心隔墙有耳。
谁料旁人拿她跪了婆母一夜的功劳在天子耳边不断进言说好话,凤岐也自觉冷落了皇后,而这久违的临幸,正巧将小秦后的咒骂一字不漏地收入耳中。
凤岐是天子,也是君子,盛怒到极点也不过拂袖就走。
但与此同时他更是个寻常男子,需求也好惩戒也罢,他破天荒地开始频繁临幸后宫。
可想而知,中宫除外。
隔月便有宫妃怀妊,可就因为那妃子自知家世寻常,如此天大喜事也只是小心翼翼地瞒着。
而小秦后这段时日醋海生涛,当真是往死里作践承宠的妃嫔,因此孩子没能保住。
讽刺的在于那妃子生怕得罪济州秦氏,只推说是自己福薄命贱,这才承受不住龙脉。
自先帝驾崩,秦悬只是吃斋礼佛,鲜少过问后辈的事。…点击卡片继续阅读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