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春秋———巩义方言的合音
汉语方言最简洁的莫过于中原官话(即河南话),而中原官话影响力最大的又属洛阳话,乾隆之前当官不会说洛阳话要丢帽子,自古以来洛阳话就有发音最正之说。秦汉至民国两千多年,巩义一直属于河南(洛阳),巩县话保留很多洛阳方言特色,时至今日还有很多元素,例如大量使用合音。
合音类似反切,本是古汉语注音方法,用两个字注读另一个字,例如“塑,桑故切(或桑故反)”。被切字的声母跟反切上字相同(“塑”字声母跟“桑”字声母相同,都是s)被切字的韵母和字调跟反切下字相同(“塑”字的韵母的字调跟“故”相同,都是u韵母,都是去声)。
巩义地名中读合音有不少,例如:
苏家庄发音“仨庄”(苏和家合音)
桑家沟发音“仨沟”(桑和家合音)
益家窝发音“压窝”(益和家合音)
再例如唐三彩发源地大黄冶和小黄冶,有外地人不熟悉说是黄治,实际上这个地方发音“黄要”,因这里曾经是烧瓷器的窑场,原名为“黄冶窑”,“要”就是使用“冶和窑”的合音。
原本三个汉字需要三个音节,而今只用两个就能表达,简洁明快且准确无误,能省就省习惯在口头语中更为明显,例如数量词从一数到十:
一个 yuo
两个 lia 仅用liang ge 的第一个前半部
三个 sa 仅用san ge 的第一个前半部
四个 suo
五个 wo
六个 luo
七个 tsyuo
八个 ba 仅使用 ba ge 的第一个音节
九个 jiuo
十个 shuo
几个 jiuo
虽然“九个”与“几个”音标差不多但是却能通过音调不一样来表达,你说奇妙吧!
河洛大地,河洛文明,均以洛阳为中心。河图洛书均在洛阳被发现,但刚才看到个抢河洛的,就把查询结果发出来了。没有的就是没有,靠抢他人的那叫关中匪事
河"指黄河," 洛"指洛河,河洛文化以中原地区的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东至荥阳,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济源一带。
河洛地区,地处中原腹地,历史上长期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所以古有"居天下之中"的 说法。河洛地区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据传,龙马负图出于河,神龟背书出于洛。在黄河与洛河交汇的流域,古代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形成了华夏 文明源头之一的河洛文化。目前巩义的河洛镇就是洛汭的交汇处。关于河洛与中国详见何尊。
中文名称
河洛
拼音
hé luò
注音
ㄏㄜˊ ㄌㄨㄛˋ
地理中心
洛阳
所属国家
中国
现在的小明友都在学普通话,河南各地的本土话快消逝了。//@青番茄西红柿:原来古代的河南是讲河洛话的啊,不是现在的河南话啊。我们面临一个语言危机就是方言的危机,很多人都不会讲家乡话了,有的人甚至还认为方言土,羞于开口,殊不知,那是你没文化,你拿现在的简体字对应方言发音,那是极难找到的,方言是和文字变迁有关的,你找不到简体字对应的时候,找繁体字,找古汉字。现在绝大多数人是听不懂古汉语发音的。
平顶山广播电视台河南省平顶山市广播电视台官方账号曾老谈河南,演讲现场潸然泪下。来源@嘉勋国学文化
03:19[左上]河洛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根基。客家文化的根基在中原河洛。中原地区,正是以河图、洛书等传说,为早期肇始重要标志的“河洛文化”,就是以河洛地区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已知自秦汉,特别是西晋末年以后的中原战乱,致使大批河洛原住民大量外迁。这一时期具有突出特征的河洛文化,不断的通过移民渠道,在南方广泛传播和发展开来,其中形成了现在的客家文化。
由于以前客家人,长期的生活在相对闭塞的环境之中,所以受外来政治、社会因素影响较小,其先民的文化传统及理念、风俗、语言等,才得以世代继承和保存下来。所以,很多民俗文化,也基本传承了中原旧俗,而被称为河洛文化的“活化石”。
在客家方言上,主体仍延承了中原古汉语特征。显得古朴雅致,中正和韵,保存着大量的中原古音、词语和语法,有着浓厚的中原古语中州风韵。故而,客家话也素有“中州音韵,河洛风骨”的美誉。(摘编)
[左上]客家人,为什么叫“河洛郎”?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传统意义上讲的“客家人”,他们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客家人”,是指原籍中原地区的南迁古汉人后裔。笼统的来说,客家先民多为衣冠旧族,主要是源于山西、河南、山东、陕西等,位于黄河流域省份的移民后代。
客家先民,来自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中原河洛地区。客家人的自称,也叫“河洛郎”(河洛人)。顾名思义,“河洛郎”,就是指居住在河洛区域范围内的人。河洛地区,它是中原腹地,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是汉字汉语诞生的地方。
客家文化,根在河洛,根在中原。狭义上的“中原文化”,是指以洛阳为核心的河洛文化;而广义上的“中原文化”,还应包括齐鲁、秦晋、燕赵等文化。
以“河洛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最能代表“河洛人”智慧的,首当是《河图》和《洛书》。其它的,还有诸如原始社会时期的仰韶文化和黑陶文化、夏商周时期的史官文化,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以及综合先秦时期的儒、道、法、兵、农、阴阳五行各家学说,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等等文化的总合。
#闽南语在其他地区人听起来是什么感觉# 说老实话,一个北方人初次听闽南话,很难达意,但也不会很排斥。还是能体会到其中单音节的发音和流畅的乐感。
闽南语(厦门话为代表)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唐代的洛阳话发音(唐代官方语言),因此又叫河洛话(意即河南洛阳话或者黄河洛阳话),说闽南话的汉族又自称河洛郎(河洛人)。
闽南话,在声韵方面,比普通话更丰富;词汇方面,多单字词,这倒与中原官话很相似;书面语语法,与北方无大差。
据史料记载,中原汉人大规模逃亡闽南地区,始发于在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至三国时期,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中原人逃亡到闽南地区,将当时的汉语带到了该地区,今天闽南语被称作“汉语的活化石”,对于研究古汉语,有重要参照作用。
很有意思的是,一些常用语如“阿里不搭”“哩哩啦啦”,河南话也是经常挂在嘴边的。
粤语跟潮汕话差别就大了,粤语源自壮语,是南方百越语言,潮汕话源自闽南语,源自河洛话,跟古文大部分对应,跟古汉语一模一样都是八音八调,是中国七大方言中最接近古汉语的
【“本土语”成岛内中小学生必修课 台青:可笑又徒劳】台湾地区中小学生开学了。这学期,岛内中小学增加了一门所谓“本土语”的必修课,可供选择的“本土语”包括闽南话、客家话、马祖本地人讲的闽东话等49种。台湾青年王敦励接受“看台海”采访表示,民进党当局此举包藏“去中国化”祸心,妄图切断台湾与中华文化的联系。这不仅可笑,而且徒劳。王敦励反问,民进党当局心心念念的所谓“本土语”来自哪里?来自大陆啊!所谓“台语”就是闽南话的一个分支,起源于黄河、洛水流域,随着古代人口迁移传播到福建,现主要分布于闽南和台湾地区。连台湾老一辈自己都说,闽南话是河洛话。它就是一种汉语方言。民进党当局的所谓“本土语”政策,妄图“去中国化”、切断台湾与中华文化的联系,但其推广的却不过是中国的汉语方言,这何其可笑?他们又如何实现“去中”?
莫让民师背黑锅(七言诗)
文/心系河洛
有人网上在炒作,
纯属造谣瞎啰嗦。
不会拼音谁之错,
胡说什么民师过。
当年那些老教师,
拼音不熟有许多。
民办公办皆有之,
怎能归罪民师错。
鄙人也是老民师,
汉语拼音也不弱。
如今电脑或手机,
拼音输入很利索。
民师当年为普九,
任劳任怨做工作。
呕心沥血育新人,
桃李满园果丰硕。
警告那些歪嘴者,
切记不要再胡说。
正视历史莫乱言,
莫让民师背黑锅。
[左上]古人不会现代的普通话,那古代有没有“普通话”(普遍通用语言)?如果有,它又会接近哪里的方言呢?
答案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度,自古以来,肯定是有统一的文字和语言体系的!如果没有统一的语言和文字,唐诗宋词肯定不能传诵千年。现如今,南方的客家话、闽南话(文读音)等,仍保留了古代河洛话(雅言)的基本特点,接近历史上的唐朝官话。
目前所能看到的资料,对夏商朝堂之上的语言环境缺乏描述。但已知的早期记录,如《荀子·荣辱篇》中记载:“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也就是说,越人有越人的语言,楚人有楚人的语言,只有在正式场合时交流,会通用“雅言”。至少周朝时,雅言就通行于各诸侯国,它曾是古代达官贵族和知识分子,普遍都要掌握的一种官话标准。
所以,在中国历史上,“雅言和正体字”始终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根基。
“雅言”,古称“河洛话”,它是中国最早的通用语言,其音系为华夏传统的上古音系,最早只是周族人的语言。在《论语·述而第七》中记载:“子所雅言,《诗经》、《书》、执礼,皆雅言也。”也就是说,像孔子这样的君子,在正式场合或授课时,并不使用当时鲁国的山东话,而是用“雅言”。
《诗经》,是周族史诗,也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古代贵族必读的经典。朗诵《诗经》,押韵与否是检验雅言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我们现在,从流唱千年的客家山歌里,至今仍然能够听到“雅言”的遗韵,千年无大变。
雅言,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鼎盛的最高峰,促进了唐诗宋词作品的标准化。文化上的繁荣,又促使周边各个国家,都争相去学习洛阳雅言(古代洛阳话)。以洛阳话为标准音的雅言,贯穿中国历史,主导历时竟长达四千多年之久。波及朝鲜、韩国、越南、日本等中国周边国家,都受到了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雅言”的重要性,它代表的是汉语的正统地位。所以,历代的汉族王朝,都会不遗余力地推广“雅言”。
中原腹地,虽然长期都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历来也是兵家必争的杀伐之地,政权变更频繁,人口流动变化很快。特别是自宋朝灭亡元朝建立后,汉族政权失去主导权,“雅言”最终还是消亡于中原各地了。
现如今,南方的客家话由于历史原因,仍延续着原北方中原地区的“雅言”。它是由历代中原人(客家先民)不断南迁,而带入南方封闭地区的结果。由于客家人,自古以来就有“崇正”(崇尚华夏正统)的文化传统,所以世代遵循着“宁卖祖宗田,勿忘祖宗言”的祖训。“雅言”才得以侥幸以“客家话”的形式,存留至今。
对此,台湾学者邱从容称:
唐朝官话,是闽南语还是客家话?台湾客家语研究者邱从容花4年时间研究,从日语、韩语及越南语的汉字语音,和客家语、闽南、粤语等方言,做声韵特征比对、归纳、整理及溯源、分析发现最接近唐朝官话的语言是客家话。他认为,客家话是汉语的源头,其它汉语方言,是客家话分枝的简化音。